陆淞
金山寺同赵沧江高铁溪登楼晚酌 万里风波拍楚天,江楼突起暮生烟。 钵龙带雨初归洞,野鹤巢云不记年。 双塔影随尘劫尽,一泉名与古人悬。 白莲拟结他年社,漱石亭前共借眠。 注释: 1. 万里风波拍楚天:形容海上的风浪拍打着楚国的天空,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水波的壮阔。 2. 江楼突起暮生烟:指金山寺的江楼在傍晚时分突然耸立起来,周围弥漫着薄雾。 3. 钵龙带雨初归洞:描述僧人携带着钵盂
【注释】 蚤(zǎo)秋:指早春。萧萧两径竹风微:形容早晨微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响声。晨起:早上起床。新凉透葛衣:清晨起床时感到一阵阵寒意透入葛布衣服。朝列中阶宁望进:朝廷中台阶上没有人,我不敢上前。年过半百:年纪已五十岁。宁:难道。非:不对。五湖:泛指太湖一带水乡。鲜可:很少可以。随时击:指随季节变化而种植。二顷苗:种了两顷地的禾苗。应:应该。趁雨肥:趁着雨后田里的泥土湿润
念奴娇 · 和李汉老黄橙紫蟹,映金壶潋滟,新醅浮绿。共赏西楼今夜月,极目云无一粟。挥麈高谈,倚栏长啸,下视鳞鳞屋。轰然何处,瑞龙声喷蕲竹。 何况露白风清,银河澈汉,仿佛如悬瀑。此景古今如有价,岂惜明珠千斛。灏气盈襟,冷风入袖,只欲骑鸿鹄。广寒宫殿,看人颜似冰玉。 注释: 1. 黄橙紫蟹:形容螃蟹的颜色。黄橙紫蟹是指螃蟹的外壳是黄色、橙色和紫色。 2. 映金壶潋滟:形容月光映照在酒器上
乡校颂 诗句:乡校有基,如德弗亏。刘侯迁之,魏侯新之,李侯能成之。 译文: 乡校的基址,就像道德不亏缺。刘侯将其迁移,魏侯进行修建,李侯成功完成了此事。 注释: 1.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子产不毁乡校颂》。它以四言体式简洁地概括了子产对乡校的看法及其影响。 2. “乡校有基”,指乡校的基址建立起来,象征着乡校的存在和稳定。“如德弗亏”,意味着其道德价值并未受损
注释: 1. 迁者初:指迁移到新的地方。 2. 其新者中:指新的一代或新的地方。 3. 肄业传道:指学习业务,传播道义。 4. 有师有宗:有老师,也有宗主。李侯功:指李侯的功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李侯功德的颂歌。诗中表达了对李侯功绩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对乡校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对李侯功德的敬意。 首句“迁者初,其新者中”描绘了乡校的新面貌,新迁来的学者们正在学习业务,传播道义
【注释】 乐只:快乐。君子:指大夫、贵族等有身份的人。孰(shú):谁。后:晚于。先:早于。显:明显,显著。嘉闻:好的名声。斯:这。维:语助词,无实义。贤:贤德。 【译文】 乐于交友的君子,谁先谁后,谁显其名声,谁就名传千古,只有大夫才是贤德的人。 【赏析】 《乡校颂》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句式整齐匀称。诗的内容大意是说:乐善好施的君子,谁是后一个是先?显赫的名声,流传久远
【注释】 乡校:乡村学校。 示民有知:告诉民众知识。 教始豫逊(yù xùn):教导要从容不迫。 迪(dí,引导):引以为戒。 训彝:训导的法则。 维风化是裨:这是对风俗教化有益的。 【赏析】 《乡校颂》是一首古代颂歌,歌颂了乡村的学校,它给人民以教育,给人民以启发,对人民的风俗教化有益。全诗共五句话,句句写“乡校”的好处和作用。 首句“维乡有校”,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主题——乡校
注释: 维校:学校。 在乡:指设在乡村的学宫或学校。 示民有防:教育百姓要有所警戒,即“防”字的意思。 入孝出悌:进则孝顺父母,出则尊敬兄长。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为忠为良:忠于国家,行为善良。出自《尚书·泰誓》。 斯邦家之光:这是国家的光荣和骄傲。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颂扬乡村学校的诗。作者通过赞美乡村学校,来歌颂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写道:“维校在乡,示民有防。”意思是说
瑞鹤仙 脸霞红印枕,睡觉来、冠儿还是不整。屏闲麝煤冷,但眉峰压翠,泪珠弹粉。堂深昼永,燕交飞、风帘露井。恨无人说与,相思近日,带围宽尽。 重省,残灯朱幌,淡月纱窗,那时风景。阳台路迥,云雨梦,便无准。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 注释: - 脸霞红印枕:形容脸颊像被染上了红印子,可能是由于害羞或睡眠时脸上有羞涩的表情。 - 睡来:醒来后的状态。 - 冠儿还是不整
萧萧两径竹风微,晨起新凉透葛衣。 朝列中阶宁望进,年过半百未知非。 五湖鲜可随时击,二顷苗应趁雨肥。 寄语佣奴勤缉缮,园林如旧待翁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