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然后结合选项进行具体分析。 “归鸦 其四”,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七绝。诗人触目伤情,睹物兴感。首句“触眼凄凄惹梦思”,点出眼前景色,引起诗人的愁思;次句“特怜乌鸟下来迟”,以拟人化手法写鸟,写出了诗人对鸟的怜悯之情。第三、四句“凭将暮色云千里,借得青天月一枝”,通过想象
【注释】 乙卯春大人有文安之行送至京口:乙卯,是宋神宗熙宁三年;文安,是县名,在今河北省文安县一带。大人即指苏轼的好友张方平。文安之行,就是张方平到文安县去上任。 送至京口:京口,即江苏镇江市。 大人家有文安之行,送至京口,大人因赋七绝以别敬步原韵:大人家有文安之行,是张方平赴文安县任事,送他到京口,苏轼因写诗以相送。 其四:这是第四首诗。 分手经年别,难教离恨轻:离别一年了
诗句 赴难趋燕市,潜身向范阳。 日斜怀剧孟,风古遘羲皇。 跂德投村坞,涓心拜草堂。 道颜函浑噩,高谊薄穹苍。 谅直衷无滓,端凝动有坊。 格言森矩矱,朴性爱农桑。 俊杰尊冰鉴,乡氓敬彦方。 典刑黄发备,硕望白眉良。 晔煜精神湛,绵延福祉昌。 使君当日政,吴国到今扬。 封事传金匮,遗碑匹汜乡。 乌衣矜世胄,白帢故乡装。 韵叶芝兰静,门流荇藻香。 愉容齐醴酎,正骨贱膏粱。 霈泽中为汇,鸿波衍愈长。
乙卯春,大人有文安之行,送至京口。大人用杨柳青青渡水人为韵,赋七绝以别敬步。原韵,其二。 平日不解欢,临别思聚首。 无计系征帆,伤心道傍柳。 注释: 1. 平时不解欢:平常时候并不感到高兴。 2. 临别思聚首:分别时思念能够再次团聚。 3. 无计系征帆:无法将远行的船只系住。 4. 伤心道傍柳:看到路边的柳树而感到悲伤。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杨柳依依、船行水中的景象
这首诗共一百韵。每句诗的释义如下: 1. 共谅身如璧,何愁舌有簧。 注释:彼此相互理解,就像身上没有珠宝一样纯洁无瑕;不用担心舌头有杂音,因为心地纯净。 2. 螫深今且散,氛尽转成祥。 注释:虽然曾经遭受过伤害(比喻困境或困难),但现在它们即将消散,预示着将会带来好运和平安。 3. 解绊驰騕袅,开笼放凤凰。 注释:摆脱束缚,像骏马一样自由奔跑;打开笼子,让美丽的凤凰展翅飞翔。比喻摆脱困境
诗句:时序属春深,世序属岁暮。 译文:时节正值春天的深冬,世间正逢岁末之际。 关键词注释:时序,时节;世序,世间;春深,春天的深冬。 赏析:此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珍惜和对岁月的无奈。 第2句:相将了蠹编,同访桃花渡。 译文:我们共同阅读着那些破旧的书籍,一同前往那桃花盛开的渡口。 关键词注释:相将,共同;蠹编,破旧书籍;同访,一同前往
【注释】 1.枫溪:古地名,在今福建建瓯。 2.梅花道人弟园址:道人的园圃。弟,指梅花道人。 3.西行去:向西走去。 4.沙弥:佛教徒的通称,这里指和尚。碣:碑碣。 5.乱石:参差的石头。残:残留。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绝。全诗写春游途中所见景色,首联点明出游目的地;颔联以“春风处处花”概括了整个春天,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之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尾联则用“乱石拥残沙”作结
【注释】 乙卯年春,大人有文安之行送至京口。大人:指作者的朋友。文安:地名,今属江苏省南通县。用杨柳青青渡水人为韵赋七绝以别敬步原韵 其六:以“杨柳青青”为韵脚,作七绝诗一首赠别。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乙卯(1059)春送友人赴文安(今江苏南通县)而作。全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意境浑成,含蓄蕴藉。 首联写送别情景。开头两句说:茫茫万里大江涛浪滚滚,船儿扬起帆来疾如箭。这两句从眼前实景落笔
注释与赏析: 奔流去不息,离愁方未央。 奔流:江水奔腾不息。 离愁:离别的悲伤。 方:正,刚刚;刚刚。 未央:未尽、没有完的意思。 “奔流去不息”,是说江水流势汹涌,奔腾不止,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不舍之情。 江南望江北,烟里见垂杨。 “江南”与“江北”,分别指长江的南岸和北岸,这里用来指代诗人自己的家乡。 “烟里见垂杨”,是说在朦胧的烟雾中,隐约可见杨柳依依。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注释:在野外眺望,天地间也充满了奇异的美,到处都是绽放的桃花李花。人声在空旷的田野中回荡,而云影则飘过了村落的家。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野景图。诗人以“奇艳”来形容天地间的美丽,用“纵横”来形容桃花李花的分布状态,生动地描绘出了春日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中的“人声”和“云影”两个元素,既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使得画面更加鲜活,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环境中。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