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注释】 默默:指禅人。化主:指主。写真:指求赞。九十六:指《六祖法宝坛经》。万像:指众生,一切事物。齐:一起。收:收摄,摄受。一印:指佛性、本心。三昧:指定境、止境。恁么:如此般。相随:随从。终日:指一天到晚,整天。不我违:指不违背我的意思。 【赏析】 “默默有得,灵灵无依”,这是对禅师的赞叹。禅宗认为,禅师们都是悟了道的人,他们的“得”不是靠言语和文字能够说得清楚的,而是靠内心的感悟和体验
【注释】 情(情志)是外在的,言路不通;形壳之外是虚幻的,画不出来。 一方明有月,万簌啸而风。 一隅(方隅)明亮,有月光,万物在风中呼啸。 其应而妙,其用而冲。 其应(回应),巧妙;其用(作用),冲和。 图星之拱兮周罗而北,流水之向兮曲折而东。 星宿环绕(拱)月亮,周罗(周围)向北,流水流向(向)曲折向东。 【赏析】 此诗写禅人写真图,赞其“妙”与“冲”。 首联“情谓之外兮言路那通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心空月高,发白雪饶。 - 心如虚空,清澈明朗; - 发似雪白,洁白无瑕。 2. 气吞百川兮其口如海,浪卷万里兮其舌翻潮。 - 气势磅礴,能吞并百川; - 言辞如海,广博而深邃; - 言语如浪涛,汹涌澎湃。 3. 一句直指,三乘独超。 - 用一句话就能直指人心的奥秘; - 超越三种修炼方法的智慧。 4. 忽雷破蛰起平地,赤脚踏虹登九霄。 -
注释: 眉目十分,精神一段。 岩高雪释迟,木老春来缓。 古涧明月宾,青山白云伴。 借光何处不分身,刹刹尘尘谁解唤。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禅僧写真画的作品的诗,赞美了画家的高超技艺和禅宗的意境。 “眉目十分,精神一段。” 这句话赞美了画作中人物的形象,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神采,精神焕发。 “岩高雪释迟,木老春来缓。” 这句话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化。在寒冷的岩石上,雪融化得很慢;在古老的树木上
注释: 1. 山之寒兮带雪,水之清兮含月。 - 山寒冷而带有雪花,水清澈而含有月亮的倒映。 2. 默而灵兮卓卓妙存,静而应兮尘尘光发。 - 默默无闻却充满灵性,静默中显现出美妙的存在;静下心来应对万物,尘埃间闪烁着光芒。 3. 彻见离微兮任出任没。 - 彻底洞察万物的细微之处,任由万物自由去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自然的诗,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和力量。首句“山之寒兮带雪
【注释】 肃萧:肃杀,形容天气寒冷。 英英:繁茂的样子。 枢机:关键,指万物生长的规律和道理。 【译文】 秋天到来,万物都潜藏收存了生命活力。 春天来临,草木繁生,百花争艳。 天地之间谁创造了万物呢?万物生长的规律是什么人掌握着呢
我们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 诗句解释: 1. “气清山秋,用光月浮”: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清新景象,其中“气清”指的是空气清新,“山秋”指秋天的山景;“用光”可能是指月光如水般洒落,而“月浮”则形象地描述了月光在水面上浮动的景象。 2. “一无所寄,六不得收”:这里的“一无所寄”意味着没有任何依附或寄托,“六不得收”则表达了六种无法收取或控制的事物。 3. “任腾腾而异类,活鱍鱍而随流”
赤肉一团,疏通数窍。 这是说画中的僧者,肤色红润,身体结实,有如一团精赤的肉,又如人体各窍都通畅无阻。 惟色惟声,乃听乃眺。 这是说画面上,只有色彩和声音的存在,让人只能聆听和眺望而不能与之交流。 不借应而即真,不外虚而常照。 这是说,尽管画面上没有形象,但却能传达出真实的信息;虽然画面空无一物,却能发出永恒的光芒。 长时默坐亡世机,万里青天绝飞鸟。 这是说,在长时间的静坐中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佛门高僧的诗。全诗用典精切,语言典雅,富有禅意。 前两句为首句,“心得而真”即悟到佛性,“物应而神”即感应万物。后两句为第二、三句,“幻住三昧”指禅宗所讲的“三昧”,是修道者达到的一种境界;“觉了诸尘”指觉悟世间一切烦恼。末两句写佛之广大无边,与日月同辉,与春花共发。 此诗的大意为:悟得佛性之后,便与万物感应;在禅定中,领悟了真理,觉悟了世间一切烦恼。佛的本性广大无边
【注释】 1. 默默家风:默默地继承着家族的风范。 2. 如如规矩:像规矩一样严谨。 3. 妙不可以言传,真不可以相取:精妙的东西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真正的道理不能用相互交换的方式来获取。 4. 明白月壶,廓清天宇:明亮如洗的月亮和天空。 5. 物我情忘兮谁分尔汝:忘却了物我之间的界限,彼此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求赞诗,诗人在赞美自己的书法技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