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为禅人画的佛像写的一篇赞文,故称“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寒箸苍山之骨”,用“寒箸”来比喻僧人的手指,以“苍山之骨”喻其骨骼清瘦,形容其身姿挺拔,如苍山般巍峨;“雪压老松之颠”
注释: 1. 貌古而孤,气清而癯(qú):形容人的容貌古朴,神态清瘦。 2. 秋生林壑,月在江湖:比喻人的气质与自然景色相得益彰,如同秋天的山林和湖泊一样美丽。 3. 见道之体盈而虚,随世之用有而无:指领悟佛教道理的人虽然有很多知识,但却保持谦虚的态度;世间的事物虽然有,但往往没有价值。 4. 佛佛祖祖,只个规模:指佛教中的众多佛陀和祖师,他们的教诲和行为都是一个模式,即“佛”这个标准。 赏析:
【注释】 ①化主:佛教语,指已经成佛或修行到一定阶段者。 ②禅人:禅宗的僧人。 ③并:合在一起。 ④化主写真求赞:化主(即禅师)为写真像求赞颂。 ⑤身心自然:形容人的心与身都达到了一种自然的状态。 ⑥松石亡年:意谓已超脱尘世之苦,如同松树岩石一般永恒。 ⑦闲似鹤:春云轻飘,悠闲自在,好像一只鹤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一样。 ⑧秋水远连天:秋天的水波荡漾,远远地与天地相连。 ⑨虚能外应
【注释】 “凄然”二句:写秋的萧瑟。眼冷,心休,都是指秋天景色的萧瑟。 “温然”二句:写春天的生机。口笑眉伸,指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亡机返朴,得用还淳:机巧被弃,纯朴归真。机,机巧;巧,机变;淳,纯朴;真,真实。机巧是人为的,纯朴是天然的。 “图画之巧,那有其神。”:这是说画工的技巧再高明,也达不到自然的境界。 【赏析】 这首《颂佛歌》为宋僧释慧远所作。慧远,东晋僧人,佛教高僧
【注释】 1. 秋入眼角,春生鼻筒:秋天的秋风已吹进了人的眼睛,春天的暖风吹拂着人的鼻子。 2. 钳锤坚外(kuàngchuíjiānwà):比喻外表坚硬、内里空虚的事物。 3. 橐籥虚中(tuòyuèxūzhōnɡ):形容内心空虚。 4. 世机抱瓮之拙(shìjībàowénɡzhězhuō):世间的机巧就像抱着瓮一样笨拙。 5. 道用斲(zhuó)轮之工: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不做强求的事情。
【注释】 无辙迹:比喻禅宗不立文字。赞之绝涯岸:比喻禅宗的教义深邃广大,难以言传。才发名言:指禅师开示时所说的话。便成形段:指这些言论如同成段的文字般清晰可见。混处鸣鸥:形容声音和鸥鸟的声音混在一起。天水连时没雁(yā):天与水相连的时候,大雁飞过。没,同“没”。今对现十成:指现在只能见到十分之一。向道只得一半:意为只有一半是真实的。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一位禅僧的形象,赞颂其禅悟之高深
【注释】 八字眉低:形容人脸型呈八字形状,即上宽下窄。 四方口阔:指嘴大口宽阔。 发色松雪寒:头发的颜色像松树之雪一般洁白。 目光岩电烁:目光炯炯有神,犹如岩石上闪电一般。 橐籥(tuò yuè):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风箱。 枢(suí)机之活:比喻事物变化多端,灵活自如。 勿你安排:你不要随意安排。 影草不彰:指没有明显的影像。 妙触无瘢(bān):微妙的触感没有瑕疵。 没身不殆(dài)
注释: 1. 萎萎缩缩,跛跛瘸瘸。 2. 用绵绵细语来行走,以迅疾的电闪来行动。 3. 有时缄口不言,也学着像山里的竹篾那样束住自己。 4. 生与死都不改变,灭与不灭都无所谓。 5. 秋水之月,春山之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贯休(约公元826年-约公元867年),字德隐,号前村,唐朝晚期著名的诗僧,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子集。然而,由于家庭变故
【注释】 1. 赤肉一块,臭脓一袋。:这是说佛像的肌肤像红血一般鲜红色,而且像烂肉一样散发着恶臭;佛的身体上布满了疮痍,如同装满了脓汁的袋子。 2. 何物著乎中,有应发于外。:是什么附着在佛像的身上,又有什么东西从外面散发出来呢? 3. 妙入群机兮成三昧:妙(神妙):神妙、神奇。群机:众多的方法。三昧(dié):定境。此句意谓:神妙至极,达到了定境的境界。 4. 个时撒手断崖前:这时候放下手掌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禅师的高尚品格和智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释: 1. 木石形骸,冰雪肝胆。 注释:比喻禅师如同木头和石头一样朴素无华,内心如冰和雪一样纯洁坚定。 赏析: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禅师的性格特点,他既像木头一样坚韧不屈,又像石头一样稳重可靠。他的心如冰雪般纯洁,没有一丝杂念。 2. 一点妙难名,十方机未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