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萎羸羸,跛跛挈挈。
用绵绵而云行,机历历而电掣。
有时缄口衔枚,也学住山束篾。
生兮不生,灭兮不灭。
秋水之月兮,春山之雪。
注释:
- 萎萎缩缩,跛跛瘸瘸。
- 用绵绵细语来行走,以迅疾的电闪来行动。
- 有时缄口不言,也学着像山里的竹篾那样束住自己。
- 生与死都不改变,灭与不灭都无所谓。
- 秋水之月,春山之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贯休(约公元826年-约公元867年),字德隐,号前村,唐朝晚期著名的诗僧,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子集。然而,由于家庭变故,他被迫出家为僧,法名怀素,号道隐,人称“贯休”。贯休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他的诗歌以描写禅宗生活、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首句“萎萎羸羸,跛跛挈挈”,描绘了一幅禅师形象。这里的“萎萎羸羸”形容禅师身体瘦弱,“跛跛挈挈”形容禅师行动不便。这种形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禅师生活的艰辛,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接下来的句子“用绵绵而云行,机历历而电掣”,则进一步描绘了禅师的生活状态。这里的“绵绵”形容禅师生活的平淡无奇,“云行”暗示了他生活的随意性;“机历历而电掣”则形容了他的思维敏捷,如同闪电一般。这种形象的描绘,既展现了禅师的智慧和才华,又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最后两句“有时缄口衔枚,也学住山束篾”,则是对禅师性格的刻画。这里的“缄口衔枚”形容禅师沉默寡言,“住山束篾”则形容了他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这种形象的描绘,既展现了禅师的谦逊和低调,又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满足和幸福。
这首诗通过对禅师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他用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禅师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特点,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