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箸苍山之骨,雪压老松之颠。
形气清而有像,心迹泯而亡缘。
诸尘不受,一印周旋。
大大小小兮方方圆圆。
神观湛湛,和气津津。
玉涧流月,琼林发春。
恰恰相融也何此何彼,堂堂不在也夺境夺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为禅人画的佛像写的一篇赞文,故称“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寒箸苍山之骨”,用“寒箸”来比喻僧人的手指,以“苍山之骨”喻其骨骼清瘦,形容其身姿挺拔,如苍山般巍峨;“雪压老松之颠”,用“雪”“压”来比喻佛祖的庄严,以“老松之颠”喻其头顶,形容其头顶光秃,如同经久不衰的老松,象征着佛祖的崇高地位;“形气清而有像,心迹泯而亡缘。”两句的意思是:他的形象气质高洁而又有佛相,内心世界与尘世无缘;“诸尘不受,一印周旋。”两句的意思是:所有的尘垢都不沾染他,一切烦恼都随着他的法身自然消散;“大大小小兮方方圆圆。”两句的意思是:无论是大是小,无论是圆是方,他都自在地存在;“神观湛湛,和气津津。”两句的意思是:他的内心世界光明磊达,他的精神境界宁静安详;“玉涧流月,琼林发春。”两句的意思是:他的心灵像玉涧一样清澈透明,他的精神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样芬芳;“恰恰相融也何此何彼,堂堂不在也夺境夺人。”两句的意思是:他恰如其分地融入世间万物之中,何曾离开过这个世界;他的存在使世人陶醉,人们被他的高尚境界所吸引。

赏析:

此诗为禅僧画佛像所作,赞美其形象、气质、精神境界。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其形象,后四句写其精神。首尾两联,都是赞叹。

前四句,诗人以“寒箸”、“苍山”等物象描绘了一幅清瘦的佛像图像,又以“雪压”和“雪压”等动作描写了佛祖的威严。

“诸尘”一句,点明主题。佛教认为,一切有形之物都是由四大构成(地水火风),而四大又由五种元素组成(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就是所谓的“五蕴”或“色蕴”。佛教认为,众生的一切烦恼都是由于“五蕴”所造成的。所以,“诸尘”就是指的“五蕴”。“受”就是感受,指“五蕴”所产生的种种感受。佛祖之所以能超脱于一切烦恼,是因为他没有执著于任何事物,所以他“不受尘”。而其他众生由于执著于“五蕴”,因此就产生了无尽的烦恼,所以“亡缘”。“受”即感受,指因“五蕴”所产生的感受。佛祖之所以能超脱于一切烦恼,是因为他没有执著于任何事物,所以他“不受缘”,也就是不被任何感受所困扰。

“大大小小兮方方圆圆”二句,是说佛祖虽然具有无量智慧和神通,但并不追求外在的境界,只是安住于内在的清净境界中。“圆”,在这里表示圆满、完整的意思。佛祖虽然有无穷的智慧和神通,但他并不追求外在的境界,而是安住于内在的清净境界中。

“恰恰相融”二句,是说佛祖虽然能够融通一切境界,但仍然保持自己的本性。这里所说的“恰恰相融”,就是佛祖能够融通一切境界,而又能保持自己的本性的意思。

“何此”三句,是说佛祖虽然能够融通一切境界,但仍然没有离开过世间。这里的“此”,是指佛祖。佛祖虽然是能够融通一切境界的圣人,但他仍然没有离开过世间。佛祖能够融通一切境界,并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境界,也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成就。相反,佛祖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领悟生命的真谛,为了能够更真实地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佛祖虽然能够融通一切境界,但仍然没有离开过世间。

“夺境夺人”二句,是说佛祖虽然能够融通一切境界,但仍然是真实的。这里的“夺境夺人”,就是佛祖能够融通一切境界,但却不是形式上的完美境界。因为佛祖并没有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境界,也没有追求某种形式上的成就。相反,佛祖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领悟生命的真谛,为了能够更真实地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佛祖虽然能够融通一切境界,但却不是形式上的完美境界。

此篇赞文赞美了佛祖的形象、气质和精神境界。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佛祖的慈悲、智慧和包容。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佛祖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