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诗句释义: 1. 岁寒之姿,衰发丝丝。 - “岁寒”:指寒冷的冬季,这里比喻岁月的沧桑或艰苦环境。 - “姿”:指姿态、风采。 - “衰发丝丝”:形容头发稀疏且有岁月感,像细丝一样。 2. 明白之传,湛存绵绵。 - “明白”:通常指明晰、通透、易懂。 - “传”:指传承、传授。 - “湛存”:形容深藏在心中。 - “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3. 秋空霁而天连水远,夜色冷而河横斗旋。 -
【注释】 1. 默默家风:默默地继承着家族的风范。 2. 如如规矩:像规矩一样严谨。 3. 妙不可以言传,真不可以相取:精妙的东西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真正的道理不能用相互交换的方式来获取。 4. 明白月壶,廓清天宇:明亮如洗的月亮和天空。 5. 物我情忘兮谁分尔汝:忘却了物我之间的界限,彼此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求赞诗,诗人在赞美自己的书法技艺时
注释: 净智而昭昭,体空而寥寥。: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但因为种种原因,被染污了,所以需要修行来恢复其本来面目。 天心河淡月欲下,松顶雪寒春未消。: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宁静、清寂的画面。天空中的月亮已经快要落下,而山顶上的积雪还未消融,春天的气息似乎还未能完全到来。 三世迁流兮弹指可断,万年长久兮一念全超。:佛教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三世(前世,中世,后世),但通过修行,可以在短时间内超越三世
兀兀之姿,拙钝之师。 译文:他(指诗人自己)相貌平平,性情愚钝。 注释:兀兀,形容相貌平凡、呆滞;拙钝,表示愚笨迟钝。 赏析:首句以“兀”和“拙”两个贬词修饰自己的形象,既表明了自我的谦抑态度,也透露出对他人高远才华的仰慕之情。 静而亡像,动不知时。 译文:安静时没有像貌,活动时不知道时光流逝。 注释:静,这里指安静地坐着或躺着;亡像,即失去形体;动不知时,意为在行动中无法感知时间的变化。
我们来解析这首诗的内容。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像兮非真,真兮非像。” - 注释: 这里描述了佛像和真人之间的微妙差别。 - 译文: 佛像不是真的人,而真实的人又不是像。 2. “妙明四大之前,自出诸缘之上。” - 注释: “四大”是佛教中的四种基本元素(地、水、火、风),“妙明”在这里指的是佛的灵光。 - 译文: 在四大构成之前,佛的智慧就已经显现,超越了所有因缘之上。 3.
【注释】 1. 禅人:僧人。化主:指僧寺中的主持。写真:绘画肖像。求赞:请人作诗赞美。八十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2. 应时:顺应时机。 3. 转处:转来的地方。自消:自然而然地消失。一色:一种颜色。峥嵘万像:指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景象。森罗:众多而繁密的样子。向道:朝着正道。与他:与自然万物。平出: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赏析】
【诗句释义】 1. 深默而耀,至虚而灵。:深默无声,却又闪耀着光芒;至虚至空,却有着灵动的生命。 2. 我亡黑白,谁为丹青。:我失去了黑白的界限,谁能为我绘制出五彩斑斓的画卷? 3. 一点落机纽,万缘分化形。:一点灵感,引发了万千变化,万物由此诞生。 4. 月下水而明洁,云出岫而轻盈。:月亮映照在水面上,显得清澈明亮;云彩飘浮在山峰之间,轻盈飘逸。 5. 善应无方果如此,这回随处立门庭。
诗句释义: 1. 赤肉凿窍,乾骨裹皮。 - 解释:赤肉指的是人的红色皮肤,凿窍和裹皮则形容人的皮肤上有许多洞和被包裹起来的部分。 2. 自然无我,你道是谁。 - 解释:这句话表达的是禅宗的一种境界,认为一切都自然而然,无需刻意去追求或区分。"你道是谁"则是在问这究竟是谁的境界。 3. 双瞳秋点点,两鬓雪丝丝。 - 解释:双瞳指的是眼睛,秋点点和两鬓的雪丝丝分别形容眼睛的颜色和头发的白色。 4.
【译文】 真假难辨,谁能分辨? 我与谁相似,不必去想。 天地方圆,自有规矩。 三界中再没有多余的法,一身与十方合宜。 眉毛炯炯有神,头发苍苍。 疏林沾着野雪,古涧湛出秋光。 锦缝细密,针线初穿,芒线长长。 鹤梦未醒,鸟行无章。 公平买卖,还他当行。 【注释】 1. 禅人:指禅宗的僧人。化主:指修行者。写真:画像。求赞:请人作诗赞美。 2. 是真是假:指真假难辨。 3. 谁相描画:谁在描绘或刻画
诗句释义及译文 拙口默默,闲身寥寥。 去住妙提其印,死生谁与同条。 捋须黄檗,夺杖芭蕉。 十方三世兮,一句全超。 注释 - 拙口默默:形容说话不多,沉默寡言。 - 闲身寥寥:形容生活清贫,无牵无挂。 - 去住妙提其印:指无论身处何处(去或留),都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印)。 - 死生谁与同条:讨论生死问题,没有人能和它相提并论。 - 捋须黄檗:比喻做事果断,毫不犹豫。 - 夺杖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