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兮非真,真兮非像。
妙明四大之前,自出诸缘之上。
不把一字之心传,有吞百川之器量。
随方普应而不亏,的的夜光而在掌。

我们来解析这首诗的内容。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像兮非真,真兮非像。”
  • 注释: 这里描述了佛像和真人之间的微妙差别。
  • 译文: 佛像不是真的人,而真实的人又不是像。
  1. “妙明四大之前,自出诸缘之上。”
  • 注释: “四大”是佛教中的四种基本元素(地、水、火、风),“妙明”在这里指的是佛的灵光。
  • 译文: 在四大构成之前,佛的智慧就已经显现,超越了所有因缘之上。
  1. “不把一字之心传,有吞百川之器量。”
  • 注释: “一字之心”指的是文字描述,“吞百川之器量”形容的是包容万象的宽广胸怀。
  • 译文: 佛像并不依赖文字的描述,他有容纳一切的智慧和胸怀。
  1. “随方普应而不亏,的夜光而在掌。”
  • 注释: “随方普应”意味着无所不在,“的夜光”指的可能是佛的智慧如同夜晚的光明。
  • 译文: 佛像无论在哪里出现,都能普遍感应众生,如同夜晚的光亮一样明亮。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佛像超越文字描述,拥有无尽智慧和广阔胸怀的特点。同时,它也反映了佛教中对佛陀境界的一种理想化描述,即佛陀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慈悲和包容的象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对于真实、智慧和慈悲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