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诗句释义及译文 拙口默默,闲身寥寥。 去住妙提其印,死生谁与同条。 捋须黄檗,夺杖芭蕉。 十方三世兮,一句全超。 注释 - 拙口默默:形容说话不多,沉默寡言。 - 闲身寥寥:形容生活清贫,无牵无挂。 - 去住妙提其印:指无论身处何处(去或留),都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印)。 - 死生谁与同条:讨论生死问题,没有人能和它相提并论。 - 捋须黄檗:比喻做事果断,毫不犹豫。 - 夺杖芭蕉
【注释】 1. 看看:看,观察、审察的意思。历艰难:历尽千难万险。 2. 百城心胆老:比喻经历很多世事的磨练和磨难。百城即多座城池。 3. 三篾肚皮宽:指心胸宽大如篾布一样。篾布是用竹子编制的一种较粗糙的布匹,比喻人心胸开阔。 4. 秋晚长河淡:形容天气已到深秋,河水渐冷,色彩也显得淡了。 5. 霜清北斗寒:指北斗星的光亮已经非常微弱,天色寒冷。 6. 哆哆和和兮休嫌冷语
注释: 1. "无像而像":没有形象,却像。 2. "有许模样":有了一些样子。 3. "不真而真":虽然不是真的,但却像是真的一样。 4. "只个形神":只是它的形象和精神。 5. "豁清也千岩万壑而秋":豁达清明就像千万座山峦在秋天的景色。 6. "光丽也诸尘百草而春":明亮艳丽就像无数花草在春天的景象。 7. "恁么来兮":那么这样来吧。 8. "处处相亲":到处都是亲密的关系。 赏析:
注释: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七十六 传之失真,体之而神。 “传”指传递、流传;“真”指真实。这句话的意思是:禅宗的传承中出现了失真,只有当我们亲自去体会、去理解时,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神韵。 明白智圆而有照,清虚理极而无身。 “明”指明白、明了;“智”指智慧;“圆”指圆满、完整。“有照”意为有光芒照耀,“无身”意为没有形体。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智慧明朗时,就能看清真理的光芒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五言律诗,其特点是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下面是对各句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 - 关键词:“星星” - 释义:形容白发如星星般密集。 - 译文:白发像星星一样密集。 第二句: - 关键词:“骨癯” - 释义:形容人的身体瘦弱如干瘪的骨骼。 - 译文:骨瘦如柴,但气宇轩昂。 第三句: - 关键词:“雪浸” - 释义:被积雪覆盖的山峰巍峨而神秘。 - 译文
【注释】 1. 山林:指禅宗的丛林。 2. 眉目(mén mù):指人的容貌神情,这里比喻禅宗的教理。 3. 水月:佛教语,比喻空寂的心境。 4. 古岩棱:指岩石上的纹理。 5. 先:指早。 6. 寒潭深:指深潭中的寒气。 7. 机头:指画笔的尖端。锦绪:指五彩丝线。 8. 金针:指银针,古代刺绣用的细针。 9. 道大:指佛教教义广大深远。 10. 知音:指能理解和欣赏自己作品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贯休的《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六十八》。以下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霜缣(jian 绢)写病姿,寒木得春迟。 用白色的丝绢画生病的样子,如同寒冷中的树木到了春天才能开花结果。 山居自肯束三篾(miè 绳子),尘立每烦颦(pin 皱眉)两眉。 在山中隐居时,自己愿意用绳子捆住三根筷子。面对灰尘站立时,总是皱起眉头。 牛头不懒,虎头不痴,个事十成还自知。 牛头不懒惰,虎头不愚蠢
这首诗的译文是: 禅师的修行境界已经达到了化主写真的境地。他的作品在七十三岁时得到了赞誉。他的精神状态安静,精神清明;他的内心虚空,眼睛明亮。他在尘世中豁达开朗,万像里峥嵘高耸。他既去即来,无往不至。他的修行跨越三世竖立,横贯十方。风吹便倒,他相信因果报应。恰恰谁曾与万物争斗过? 注释: - 禅人并化主:指禅宗中的一位高僧。化主,佛教语,意为教化之主或化身。 - 求赞:寻求赞美。 - 神静气清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借禅僧写真赞以表现诗人的思想境界。 首句“癯山”指孤耸入云的山峰,用来形容诗人的高远志向和超逸风神。次句“老木”即枯树,用来形容诗人的清高绝俗。三、四两句写诗人的心境。诗人在深居简出中,心游八极,意驰万仞之外,与佛家所说的“三界空”(即色界、声界、无色界)融为一体;他心中所存念的一切杂念都显得微不足道,如“一尘眇”(即微小的灰尘)。 五、六两句说佛家认为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全诗四句,内容与绘画有关。“默默而知”,是说作者通过观察得到灵感;“灵灵者谁”,是说画家的笔墨灵动,能捕捉到对象的特征;“无像而独存鼻孔”“有句处不挂唇皮”,都是说画家的画笔在纸上自由驰骋,不受拘束;“夜冷星河阔,霜清斗柄垂”两句写画中景象,暗合题目中的“化主写真”,意谓画中所表现的景物是真实的。“从缘应世也,恰恰相随”两句写画作与作者的关系,表明画作应时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