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注】宗禅人:指僧人。万指生涯一钵归:意为万指(手指)的生涯,就是用一根木杵来舂米,一钵(木桶)收回来。丛林:佛寺。宗尚:崇尚、尊重。道耕:修行。妙用:佛教用语,指佛法的微妙奥义和作用。相烦:请。发挥:发挥、运用。薜荔:常绿藤本植物,攀缘在篱笆上。女萝:一种寄生植物,攀附在树木的枝干上。都卢:音duōlú,梵语“陀罗尼”的译音。范围:境界。 译文: 宗禅人出家求法,万指生涯一钵归,他崇尚禅宗
【注释】 廓禅人:即“廓然”意,即廓然大公,心胸开阔。干田求颂:意为在田地中求颂扬,指为寺庙求颂扬。 【赏析】 此为酬答僧人诗。首联赞僧人的胸怀和境界,颔联赞其为人清高、有节操,颈联赞其为僧道义,尾联赞其为僧的气度。全诗意境宏大,气势磅礴,表达了作者对和尚的崇敬之情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行通善友求颂: -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寻求帮助,以完成某事。这里的“善友”指的是好的朋友或同伴,而“颂”则是赞美、颂扬的意思。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在寻求好的朋友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或达成某种目的。 明白家风月洗霜: - “明白家风”可以理解为了解并接受家庭的优良传统或风格。“月洗霜”则形容月亮的明亮和清澈,如同洗去了霜雪,这里可能暗喻家庭的传统或风格像月光一样明亮、纯洁。
【注释】称上人为“特设堂安老病师”,意为特地为老人而修建寺院;炷香孤坐绝他思,意为在香烟缭绕的佛堂中,独自静坐,断绝杂念。 【赏析】诗是一首七律,首句点题,次句写寺院环境,第三句写僧人清修之态,第四句赞僧人正心,第五句写僧人修行的境界,第六句写僧人修行的结果,最后一句写僧人的知遇之情,全诗语言平易,风格朴实,表现了僧徒的高尚情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其内容表达了诗人对于禅理的理解和生活态度。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老能碓下米无舂,一出相烦作变通。 - 注释:在年迈之时,仍能轻松地舂米而不使用舂具,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智慧和从容的态度。"碓"是一种古代用来舂米的石器,通常需要人用手或工具来推动。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即使在晚年依然保持着勤劳和智慧的品质,不依赖外在的工具也能轻松完成日常琐事
诗句释义:仙上人走出家门乞求赞美 缀着钵盂的勇者进入市井,家家户户都结下了胜因缘。 三千界中重慈悲佛,五百生中称忍辱仙。 芬芳洗濯丛林春冉冉,明月跟随流水月娟娟。 饱参世事与千僧供,洗足蒲团枯木禅。 译文:仙上人走出家门乞求赞美,他手拿钵盂,勇敢地进入市场。人们看到他,纷纷称赞他,为他祝福。他为众生带来欢喜,因此被尊为“胜因缘”的化身。在三千大千世界里,他以慈悲之心普渡众生;而在五百个生命中
谢通讲师五偈其四 注释: 一昨书来约见过,迟留行李未成那。 梨黄枣赤秋如许,发白眉庞老奈何。 相伴采薇云腻袜,不嫌伐木雨濡蓑。 对床默默香摇篆,霁月夜窗悬女萝。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五言诗《赠李司空妓》。全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其美好祝愿。 第一句“一昨书来约见过,迟留行李未成那。”表达了作者收到友人书信后,约定见面却未能及时赴约的心情
姚道人乞颂 慈悲方便事,触处有工夫。 应变随声色,团团盘走珠。 注解与赏析: 1. 慈悲方便事 - 这一句表明了姚道人对佛教慈悲精神的理解和实践。在佛教中,“方便”指的是一种巧妙或实用的手段,用来帮助众生达到解脱或觉悟的目的。这里的“慈悲方便事”,意味着通过慈悲心来行善,处处都能体现出佛法的智慧和慈悲。 2. 触处有工夫 - “触处”表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佛法的存在
这首诗名为《新正日供三僧求颂》,作者是戚泽民。以下是诗句、译文和注释: ```plaintext 戚泽民从新正日供三僧求颂 ``` - 注释:戚泽民在新年的第一天,专门为三位僧人提供了供养,以表达敬意和感谢。 ```plaintext 君家炊饭办蔬薇,日供畦衣三阿师。 ``` - 注释:您的家里用新鲜的蔬菜做饭菜,每天都为三位阿师提供食物和衣服。这里的“阿师”是对佛教僧侣的尊称
诗句逐句释义: 1. 真戒大师求颂: 这句诗表明了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位名为“真戒”的大师)正在寻求诗歌的创作。 2. 炷香坐羊毡: “炷香”指的是点燃香火以供佛、菩萨等神灵,是佛教仪式中的常见行为。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对佛法或某种修行精神的虔诚追求。"羊毡"则是一种用羊毛制成的垫子,用于坐禅时保持身体稳定。 3. 默默心住禅: "心住"意味着心灵专注和沉浸于某种思想或情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