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这首诗由八句组成,每句都有注释。下面是对每一行的逐句释义: 1. 云上人持钵乞颂 - 关键词:云上人、钵(即僧钵,僧侣用的容器)、乞颂 - 注释:在云端上的僧人手持钵来请求诵读经文或诗歌。 2. 云水千僧共默耕,烦君乞食出山行 - 关键词:云水千僧、默耕、乞食、出山行 - 注释:云雾中,千名僧人一起默默地耕作,请您下山时带上食物。 3. 蕨薇夜雨萌寒麓,桃李春风织锦城 - 关键词:蕨薇
良禅人干田求颂 良田一片望无涯,旷古相传佛祖家。 四至町畦谁作伴,中心树子自开华。 示人镰样秋云卷,催牯鞭声春日斜。 收拾归来付耕事,衲僧气味较些些。 注释:良田一望无际,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佛教的发源地。四周的田地都是稻田,没有人能够与之媲美。中心的那棵大树是自然的美景,它独自开花开放。用镰刀收割稻谷的景象就像秋天的云彩卷曲。牛鞭声随着春风传来,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回到家中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题目为《符十五郎求颂 其一》。 逐句释义: 1. 尘劳排遣廓而明 - 尘劳指的是世俗的烦恼和困扰。排遣廓而明意味着摆脱这些尘劳,心灵变得更加明亮。 2. 灵照心空合未萌 - 灵照指的是心灵的光明照耀。心空合未萌意味着心灵达到了一种空明的状态,尚未萌生任何杂念或烦恼。 3. 妙尽源穷成本得 - 妙尽源穷指的是达到事物的本质和精髓。成本得意味着通过深入探究和领悟
【译文】 清晨,我卷起衣服去连城寺乞求经文,心中想的是分一些饭菜给上人。 僧人带着饭钵回来,吃着三篾的饭饱腹,蜂房蜜合百华香。 柳丝莺友调唇滑,云锦人家照眼光。 应变纵横看伎俩,随身干木惯逢场。 【注释】 1. 方上人:指上人。上人,梵语“阿阇梨”的简称,为古印度佛教僧侣之称,汉译为比丘、比丘尼等。后泛称和尚或出家人。 2. 卷衣:卷起衣服。 3. 连城:古代地名,今河南临颍县。 4. 意欲分炊
古上人出丐求颂 注释:古代的高人出外讨饭,讨要一首赞颂之歌。 译文:古代的高人外出讨饭,讨要一首赞颂之歌。 赏析:此句通过描述古上人讨饭的情景,展现了古上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的精神和境界。 化门到处大千身,古鉴无尘谷有神。 注释:化门处处都是化身,大千世界皆有神灵。 译文:化门处处都有化身,大千世界皆有神灵。 赏析:此句通过描绘化门遍布各地,大千世界皆有神灵的景象
【注释】 1. 禅人:僧人。发心干钟:指佛教禅宗中的一种修行方法,用打鼓来代替念经的仪式,以增强修行者的戒心和定力。 2. 木落空山霜:指深秋时节,树叶落尽后,山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霜。 3. 夜楼时一撞:夜晚,在楼阁上敲击钟声。 4. 随风度林岭:指风声随着树林和山峰传来。 5. 唤月到萝窗:用萝叶做成的小窗户,仿佛能呼唤月亮进入窗内。 6. 响应虚传谷:指山谷中的回声,如同虚幻的声音一样。
【注释】 圆虚:指月圆之夜的虚无缥缈之境。真游:真实的游赏。机应无私:指月亮的圆缺变化,与人间事物无争。登鸟道:登天路。妙同明月静随流:像明月那样静谧地运行着。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一次月夜出游时所作,描写了月色之美。首句写诗人于月圆之夜,来到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尽情游赏。次句说月亮离水很远,但月光却照得十分明亮,就像一点秋气。第三句写天上的月亮无私地向人间洒出光辉,使人们得以自由自在
普渊行者请颂 脱尽尘机真出家,平持心地是生涯。 法堂刬草堕僧数,舂屋传衣联祖华。 想变石头山下虎,悟空弓影酒中蛇。 寒枯只么清修去,佛种从今却较些。 译文: 脱离尘世的纷扰与烦恼,真正达到了出家的境界,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就是生活的全部。在法堂里铲除杂草,数量众多,就像僧侣们忙碌的身影;在屋子里传递着衣物,传承着祖先的智慧。想象中的石头山下隐藏着一只猛虎,悟空弓影下藏着一条毒蛇。寒冷的秋日
诗句释义 1 妙中有慧独醒醒,历历机前自照灵: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觉悟和智慧。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诗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保持清醒的头脑。他通过自我观照,洞察了世界的真理。 2. 老兔梦寒眠净魄,真犀心醉得通星: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如同一只老兔般,在寒冷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他的真心被真理所陶醉,如同一颗真正的犀牛之心,能够照亮夜空中的星辰。 3. 道游刹刹参诸佛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它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们在山居的生活情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朋友和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他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注释及赏析: 第一句: 乞食因循答教迟 “乞食”指向人求食,此处指诗人与朋友们共度时光。 “因循”表示随遇而安,没有追求的意思。 “答教”可能是指接受教育或者学习指导。 “迟”字表明诗人对于学习的态度比较迟缓,不太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