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注释】 1. 禅人:禅宗的僧人。化主:化缘的主儿。写真:画像。求赞:要求赞语。 2. 其三百五十三: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诗题的一部分。 3. 明白无根,茫茫月魂:指佛教的“空”的观念。 4. 清虚不浑,苍苍秋痕:指佛教的“性空”观念。 5. 青天固可背负,诸佛等闲口吞:指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 6. 情空超物物,妙触应门门:指佛教的“六度万行”和“般若波罗蜜多”。 7. 了知初不由心念
南台之静,中邑之应。 南台:指庐山的香炉峰下东林寺。中邑:指江西奉新县白舍村(即白鹿洞)。 圆明之知,平等之性。 圆明:形容禅人的智慧圆满无缺。平等:指禅人的本性与万物平等。 烂柯棋局樵,钓雪华亭艇。 烂柯棋局:传说中的樵夫烂柯翁在山中遇仙后,化为树,其下有棋局,故名。钓雪华亭:唐代诗人李白曾游此亭,题诗曰:“玉川生处是吾乡,我到山中去采桑;若待桃花尽日开,却疑洞口有桃花。”后来,渔人于此垂钓
【注释】: 无心之心,妙超古今。 无相之相,不存情量。 叶落木而秋开,月度山而潮上。 柳絮之风随,葵华之日向。 译文: 无心而心,超越古今。 无相而相,没有情感。 树叶落下,树木在秋天开花;月亮照亮了山峦,潮水上涨。 柳絮随风飘荡,葵花向着太阳开放。 赏析: 这首诗是禅宗大师寒山的一首偈语。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禅宗“无我”的观念。 “无心之心,妙超古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属于禅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默而静专,体之妙全(默而静专,体之妙全) 注释:默默地静坐修行,专心致志地领悟佛教真谛,这样可以达到“体之妙全”的境界。 赏析:这是第一句,描述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静静地坐着,用心去领悟佛教的真谛,从而达到了心灵深处的宁静和完美。 情尽性传,心空觉圆(情尽性传,心空觉圆) 注释:感情得到净化,本性得以传承
【注释】 1. 绝待而灵:意为超脱世俗,达到神性的境界。 2. 无得而名:意为无需任何名称即可显现神性。 3. 就位难辨:意为无法分辨其位置,暗示了超越常人的神秘和高深境界。 4. 借功证成:意为通过某种形式或表现来证明或证实其存在,强调了无形与有形之间的辩证关系。 5. 合伴应时节:意为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6. 随事放光明:意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明亮和开放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中的第三十五首。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眸子射人,秋涧之津。 - 眸子:眼睛。射人:形容眼神锐利,如同穿透了人的眼睛。秋涧之津:指秋天的水边景色,象征着清冷、宁静的氛围。 颠毛衰白,霜松之晨。 - 颠毛:花白的头发。衰白:形容年纪已高,头发花白。霜松之晨:形容早晨的霜冻松树,给人一种清冷、坚韧的感觉。 赤湖之林,潮涨而长鲸𩥇浪。 -
这首诗的译文是: 禅人并化身为佛,创作佛像以祈求赞誉。 理极非身,智明自神。 三缘未作,一默含纯。 回途异类,出历诸尘。 弯弯月下涟漪水,剪剪风斜杨柳春。 注释: 1. 理极非身,智明自神:这里的“理”,指的是佛教中的“道理”,“非身”,意味着超脱于身体之外的精神境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时,他的精神就超越了身体的存在,变得如同神明一般。 2. 三缘未作,一默含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所居竹亭幽胜》。全诗共六句,每句四字,韵脚均为“无”和“无”。 首句“野鹤骨癯”描绘了一幅野鹤形象,瘦骨嶙峋,给人一种高洁脱俗的感觉;第二句“涧松皮粗”则描绘了涧边松树的粗犷形象,粗大的树皮给人一种坚韧不屈的感觉。 第三句“一身闲而云行林壑”,描绘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在的状态,如同云在山林间飘荡,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第四句“两眼冷而秋入江湖”
【注释】 1.禅人:出家人。化主:佛教语,指修行成佛的人。写真:画像。 2.一印:指释迦牟尼的法身。 3.三乘:佛教语,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修道的不同阶段。 4.智了:智慧了悟。离微:超脱世俗之微妙言说。 5.身分函盖同:身份与佛法无异,如同盒子盖子一样合而为一。 6.弥勒驾来:弥勒佛降临人间。楼阁外:指弥勒佛所到之处。觉城东:指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 7.随身干木:指携带着干柴。干木
诗句如下: 拄杖倚床,默而成章。 夜月通犀角,秋空没雁行。 清写芭蕉雪,秀盛芙蓉霜。 青原价问庐陵米,会有知音句厮当。 注释: - 拄杖倚床:拿着拐杖靠在床上。 - 默而成章:默默思索而形成文章。 - 夜月通犀角:夜晚的月光映照在犀牛角上。 - 秋空没雁行:秋天的天空看不见飞翔的大雁。 - 清写芭蕉雪:清晰地描绘出芭蕉叶上的雪花。 - 秀盛芙蓉霜:形容荷花如霜般美丽。 - 青原价问庐陵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