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元
注释:春天的树林,翠绿欲滴,繁花盛开如锦绣般绚丽。前一日是张家的,今日又姓李。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园林的美丽景色,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的感叹。"醉经楼八景镜湖"指的是杭州西湖的八个景点之一,其中"镜湖"指的是西湖的一个美丽的湖泊
【注释】 喜用晦至自原易所寻补襄阳:喜用,即喜用之。自原,自任。所寻,所在。补襄阳,即补襄阳郡太守。 旅夜清尊复此回,了无一句笑颜开:旅夜,旅途中夜晚。清尊,清酒。 况从古越诸山过,曾见新安小范来:况从,犹且。古越,指越地。诸山,多山。 新安小范,即范蠡,字少伯,春秋时吴国大夫,以才智出众闻名于世。 举世更谁能我友,无人识子佐王才:世间更没有人能了解我的志向和才能。子佐,即诸葛亮,字孔明
醉经楼又四首 天地何简易,六经何支离。安得杨子云,尊酒共楼居。 白昼莺声啭,清宵鹤唳过。几番沉醉后,唤醒兴偏多。醉经何可当,楼名浪标榜。痴迷复痴迷,前身疑象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饮酒作乐中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来暗示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诗人感叹世事的复杂多变,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向往
醉经楼又四首·其四 果哉糟粕矣,煨烬莫疑秦。 韦编三绝后,谁是醒经人。 注释:真是如此荒谬无稽啊,那些被烧尽的典籍不要再怀疑是秦朝之物了。在孔子整理《诗经》时,曾经翻看过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以至于翻阅多次才停止。他感叹说:“天啊,多么渴望能够再得到一部完整的易经啊!”然而,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传承和发展《周易》,他的功绩是无法估量的。他不仅通过口授的方式传授给弟子,还亲自撰写了《周易参同契》
【解析】 此诗为酬答之作,作者对任宪使的“枉驾”,既表欢迎之意,又寓自谦之词,全诗以湖堤新成为题,写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共游湖光山色之中,同度春日的美好情怀。 第一句:“和任宪使枉驾南岩兼纪湖堤新成”是说诗人应和宪使的邀请来到南岩游览,并记下湖堤新成的美景。 第二句:“寻花问柳傍湖西,公暇何妨客共携。”是说在湖的西岸找花问柳,闲暇无事,不妨与客人同行游玩。这句是说湖西风景优美,值得一游。
【注释】 吾:《诗经》《论语》等书,常以“吾”指自己。 稊、稗:皆植物名,泛指杂草或劣种。 庄生:庄子的别号。 糟粕:比喻无用的东西。 苟:如果。 在:存留,存在。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现实不满,渴望返璞归真,追求道义的哲理诗。首句点明题意,第二句提出疑问:“假如糟粕都不存在了,我的‘道’还在哪里?”第三句表明观点:“只有去掉糟粕,才能找到‘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道德败坏的不满和愤慨
这首诗的意思是:如果把湖比作镜子,那么湖的景色就不如镜中的景色美丽了。如果把醉中的人比作湖中的鱼儿,那么醉后就会失去自己而堕入虚无之中。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以湖为比,将现实与理想进行了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诗中通过“若比醉中人,脱身堕太虚”一句,展现了诗人在醉酒后的迷茫和困惑,以及对自由和解脱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注释】 醉经楼:在今安徽省歙县,因有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曾游此楼而闻名。四山青:指东、西、南、北四方的群山。堪:能。 【赏析】 本诗为李白于天宝三载(744)秋至秋末游醉经楼时所做。当时正值盛夏酷暑,诗人却独饮独酌,借酒浇愁。全诗以“醉”字统摄,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内心的苦闷和不平之情。 首句写醉经楼前湖平如镜,湖水映着楼阁;次句写醉经楼外远山青青,景色秀丽迷人。“楼中经一卷”
注释:白昼时,莺鸟的叫声悦耳动听;夜晚时,鹤的鸣叫声清晰可闻。我多次沉醉在美酒之中,醒来后兴致仍然旺盛。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在美酒佳酿中陶醉的情景。首二句写白天莺歌嘹亮、夜晚鹤唳清越,以声传神,写出莺歌鹤唳之美妙动人。“几番”二字,点出自己多次沉酣于醇酿之中,而每次醒来,仍觉心旷神怡。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沉醉美酒后的惬意心情
注释:醉经楼的醉意,实在难以承受,楼的名称也只不过是虚名。 痴迷到如此地步,前生是否也是象罔?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醉经楼所标榜的“醉”的质疑和讽刺。诗人认为,醉经楼的醉意实在是难以承受,而楼的名称则显得有些虚妄。诗人进一步指出,这种痴迷到极点的状态,是否也与前生有关,让人不禁要问,这究竟是醉还是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