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
【题解】 李惟寅(872—941)是晚唐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他与王建、郑谷、司空图齐名,并称“河中四俊”,又与司空图同乡,故有“乡人”之称。他的诗作多以写景见长,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渴望摆脱黑暗统治的愿望。其诗多用五言律诗形式,风格清丽自然,语言质朴无华。 《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 其二十芳草斋》是一首七言绝句,写的是诗人在幽静的书房读书,不出门而满眼尽是翠绿的小草
《琅玕亭》 胡应麟的《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 其十九 琅玕亭》原文: 十万琅玕枝,个个青欲堕。 不分王徽之,借我亭中坐。 译文: 在李惟寅的山间住所中,有一座名为“琅玕亭”的建筑。亭内装饰着繁复而雅致的雕刻,每一根树枝上都挂着晶莹剔透的玉石,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玉石仿佛是千万颗明珠,散落在亭子的四周。每一个玉石都散发着淡淡的光泽,如同夜空中的星星一样璀璨。 赏析:
翠微亭:李惟寅在《山房三十八咏》中以“翠微”为题,共三十八首。其中第十三首即为翠微亭。 荷锸入中条:李维桢曾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任太常寺丞,后升南京国子监祭酒。当时,中条山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屡挫明军,李维桢亲往镇压,因劳累过度,病死军中。此诗即作于他平定起义军之后。 云霞导双屐:云霞,喻指天空的云彩和山上的彩虹。双屐,喻指行走时所穿的两双鞋。 山腰翠渐微:翠微亭在中条山的中部。 冉冉孤亭出
注释:我穿着青色的鞋子去踏桃花,走向了遥不可及的赤城山。石桥横跨千仞高,我踩着飞云跨过它。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李惟寅《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为蓝本,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诗人在诗中描述了自己踏青赏花的情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感悟。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注释】 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 其二十六:题目,即“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的第二十六首诗。苍玉馆:指李惟寅所建的山房中的一座亭子,以石为栏,栏外种满竹子。延湘妃: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贤妃娥皇、女英在洞庭湖畔哭泣,泪滴成斑,后人称此水为湘江。湘竹:即“斑竹”,相传因湘妃泪落成斑而得名。 【译文】 帘内传来湘妃的哀怨,帘外种植着湘竹。 秋风多么清凉,淅淅沥沥地动着苍玉。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绝
胡应麟《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 其二十四 贝叶斋》赏析 胡应麟的这首诗《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 其二十四 贝叶斋》是明代文学中的佳作。诗中“一出恒沙河,弹指几千劫”描绘了一个宏大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宇宙的广阔;而“金刚在舌根,何许贝多叶”,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 “恒沙河”象征着时间之流,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宇宙的浩瀚。胡应麟运用“弹指几千劫”来形容时光之迅速
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 其二十一 青霞馆 朝吟白雪斋,暮憩青霞馆。 羲皇以上人,脚赤发仍散。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和傍晚的两种不同生活状态。早晨他来到“白雪斋”进行诗歌创作,而到了傍晚,则前往“青霞馆”休息放松。这里的“羲皇以上人”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伏羲氏,他的出现预示着日出之时,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无限的可能。而“脚赤发仍散”,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那种自由奔放
注释: 八十曾无恙:年纪虽然八十,但身体仍然健康。曾无恙:没有受到伤害或生病。 苍颜出渭滨:面容苍老的李惟寅从渭河边走了出来。苍颜:形容人的面色发灰、发暗、发黑等,指人衰老后脸色显得灰黄。 宁知汉飞将:谁知道汉文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他年轻时就以勇敢善战著称。宁知:怎么知道,怎么想到,表示反问。 黑发画麒麟:李广年轻时就曾经在匈奴大败后,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他的勇武和威名传遍了四方
【注释】 凝秀轩:李惟寅山房内三十八咏之一。 洞然:通明,开朗。 忘朝餐:忘了一天的早饭。 饱此莲花色:“饱”是吃的意思;“莲花色”是指莲蓬的颜色,泛指莲花。 赏析: 《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 其十四 凝秀轩》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诗中描写了作者游览李惟寅山房时所见美景。第一句写凝秀轩的宽敞明亮,第二句写凝秀轩正对西山碧,第三句写凝秀轩内景色之美好让人忘记了一日三餐。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注释】 虬(qiú):指盘曲蜿蜒的树木,这里比喻山势。 鳞:鱼鳞,指鱼的皮。 剥:露出。苔藓: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常附生在树干上或生长于潮湿的地方。 千尺:形容山的高度很高。 成趣:显出一种情趣。 朝来:早晨。 缈缥(miǎo piǎo ):轻淡飘忽的样子。 【赏析】 《题李惟寅山房三十八咏 其十六 虬峰》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山峦之峻,云雾之缭绕。首联写山峦之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