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
秋明室杂诗 风前芙蓉花,既开卷始落。 霜下黄金英,枝头乾灼灼。 春红岂不好,分飞意落漠。 生死还相保,感念平生约。 注释: 1. 风前芙蓉花:芙蓉花即芙蓉花,一种花卉,常在秋天盛开。芙蓉花在风前摇曳,既有美丽的姿态,又有凋零的命运。 2. 既开卷始落:芙蓉花虽然开放,但最终也会凋谢,如同人的一生。 3. 霜下黄金英:霜降之后,芙蓉花的花瓣变得黄色,如同黄金般珍贵。 4. 枝头乾灼灼
解析: 1 夜雨怨巴山,巴山那得知! - 这一句表达了对巴山夜晚细雨的怨恨。"夜雨"通常在诗歌中象征着忧郁或是某种情感的流露。"巴山"可能指代一种特定的地理或文化背景,也可能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寄托。这里的疑问词"那得知",表示诗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无法理解或控制的情感。 2. 巴山常夜雨,未异从来时。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认为巴山常年的夜晚降雨与过去无异,暗示着某种宿命或不变的自然规律
蜀道最崎岖,难于上青天。 气流有波折,御风善泠然。 涉滩更陟岭,动成溺与颠。 有迹终可辨,世路谁能便? 心兵久已起,谈笑方樽前。 注释: 1. 蜀道:指四川的山路,因为地势险峻而闻名。 2. 崎岖:形容道路不平,困难曲折。 3. 难于上青天:形容蜀道之险,高入云霄,难以攀登。 4. 气流有波折:形容山间气流变幻莫测,时而平稳时而湍急。 5. 御风善泠然:形容驾驭着风,行云流水般自在。 6.
【注释】 秋明室杂诗:秋天的草木。 小草:这里比喻隐逸之士。 守本根:守住自己的本质和本性。 二致:两样,不同。 每被秋霜杀:常常受到秋霜的摧残。 春阳生:春天阳气复苏,万物生长。 践踏随所遭:任凭踩踏,没有怨言,坦然接受。 俯仰岂不平!:低头仰头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寻常乃如此:平凡人就能做到这样。 松柏有高名:松树与柏树都是长寿的树木,所以常用来象征坚贞的品格。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找出相关诗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照、分析和判断。本题要求学生分析“严霜杀百草”的意象含义。“严霜杀百草”,严霜,严寒的霜;百草,指一切草木。严霜是秋日常见的现象,也是自然界万物凋零的标志。严霜降临,百草凋零,万物失去生机,这是大自然的常态,无可厚非。然而诗人却以“严霜”为喻
秋明室杂诗 《秋明室杂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这首诗以鸡鸣、细雨、明月等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流转的无奈。 译文: 喔喔(鸡啼之声),相呼相应,闻知非恶声。 微风细雨洒在灯前,夜深人静,却未到天亮。 远方万里有共同的心志,千年之后无异情。 因感此而不能安卧,起坐之间无所适从。 注释: 耶(yē):古时一种禽名。这里泛指鸡鸣的声音。 相和:互相应和。 细雨洒灯前
团枝非一实,连林非一花。 风吹动花朵如同锦缎般绚丽,霜降时花瓣如同晚霞般烂漫。 狂蜂不禁入,好鸟还思家。 蜜蜂飞舞不惧风雨,鸟儿归来仍恋故巢。 正为色味来,此事堪咨嗟! 人们追逐美色和美味,却忘了真正的价值。 注释: - 团枝:树木的枝干弯曲如球形。 - 连林:树木茂密成林,连绵不绝。 - 风翻明胜锦:风轻轻吹过,使得树叶如同精美的锦缎一般闪烁。 - 霜垂烂若霞:霜降时
诗句释义 1 秋明:秋天明亮。这里可能指的是秋天的景象,也可能是比喻诗人的心境或情感,秋天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结束或衰老。 2. 室杂诗:可能是一个标题,表示这是一首关于室内琐事的诗。 3. 人生忧患间: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忧虑和困境。 4. 非病即惊老:不是生病就是因惊吓而变老。这句话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5. 神意固有馀:精神或意志虽然充沛,但身体的健康却无法持久。 6. 形骸难久好
灼灼鸡冠花,昂然当阶前。 译文:火红的鸡冠花,昂然地屹立在门前台阶上。 注释:灼灼:明亮的样子;鸡冠花:即鸡冠花,别名鸡冠刺桐、鸡冠黄、鸡冠刺毛、鸡冠花、金盏花、鸡冠刺、金盏菊等。 赏析:首句写鸡冠花的鲜艳。诗人用一“灼”字来形容其色彩之鲜亮,用“昂然”形容其傲然的姿态。一个“当”字,既写出了鸡冠花的位置,也写出了它给人的印象。 凉飙翻岂动,秋阳曜更妍。 译文:清凉的风翻卷着它,却无法使它摇动
诗句: 渊明但饮酒,诗成倩人书。 译文: 陶渊明只是饮酒,诗歌完成请人书写。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内心的孤独与追求。他通过饮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他的诗歌则希望有人能为他书写,以便更好地传达他的内心世界。这里的“渊明”指的就是陶渊明,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辞赋家、画家等身份,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关键词注释: - 渊明:陶渊明的雅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