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
注释:至老不离文字事,意指至老不离开文字工作;所居合在水云乡,意指居住的地方适合在山水之间。 赏析:这是一副集字对联,上联“至老不离文字事”取自《晋书·卫恒传》中的“恒善隶书工篆籀,尽能穷灵妙”。下联“所居合在水云乡”取自苏轼的诗句“欲去惜芳菲,所居非故国”。这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和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集字联”是中国传统对联中的一种,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并且每个字都来自同一个成语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泉石从所好;文章如有神。 1. 泉石从所好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水之美(泉和石)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这里的“所好”指的是个人的偏好或爱好,而“泉水石”则是指自然景观中的水和石头。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随性的生活态度,即不必拘泥于外在的形式或规则,只要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好。在这里
注释: 从:顺从、遵循。 流根:水流过树的根部,比喻顺应自然规律行事。 敦:深厚,质朴。 本:根本,基础。 因:依靠。 云兴雨:指云聚成雨,比喻借助外力或条件实现愿望。 济:帮助,救济。 时:时机、时代。 赏析: 这是一副集字联,上下联都由四个汉字组成。上联“从叶流根”,意指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树木生长的规律,即顺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下联“因云兴雨”,则是指通过借助云和雨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解析】 “德义”指道德和义理,“爵禄”指官位和俸禄;“文章”指文采,“师承”指学问。 【答案】 德义既高,不慕爵禄。 译文:高尚的道德,不贪图官爵和俸禄。 赏析:这是对一个人品德的肯定。“德义既高,不慕爵禄”,是说一个人在道德上高尚,并不追求官爵和俸禄。这句话是对一个人的品格和操守的高度概括,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依据
【注释】: 集字联,即由四个字组成的对偶句。 修德: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明理:明白事理、道理。 费辞:无用的言辞。 【赏析】: 此诗是一副集字联,由四句话组成。这四句话,分别以“修”和“儒”作为上下联的起始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思。 上联“君子修德”,意思是说,君子要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这里所说的“修德”,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品德。 下联“儒者明理”,意思是说,儒者要明白事理
【注释】 集字联:将上下句中每个字的部首或偏旁提取出来,再组合成新的词语。这种形式是谜语的一种常见形式,需要读者有较强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 三公:古代官名,指太尉、司徒和司空。 六朝:指三国时期东吴、西晋、宋、齐、梁、陈等朝代。 【赏析】 “官位早从三事后;文章尚在六朝前。”这两句谜面的意思是说,我的官职已经很高了,但文章写得还很好。这里的“官位”指的是个人的官职,而“文章”则是指个人的作品。
【注释】 集字联:用字谜的形式写成的对联。 山野所乐世无禁:指山野中的乐趣是不受世俗的拘束的。 金石之辞臣有长:指用金石般坚硬而美丽的言辞的大臣是值得尊重的。 赏析: 此联以“集字联”形式出句,上联集“山、野、乐、世、无、禁”,下联集“金、石、之、辞、臣、长”。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各异,且都为名词性短语,结构严谨,对仗工整。上联中,“山、野”、“乐、世”均为偏正短语,“无、禁”则为介宾短语
【注解】 幽人之居:隐居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足泉石:满足于泉水和山石。足,满足。 高年:高龄,这里指老年。 所乐:所追求的。长子孙:繁衍生息,多子多孙。 【赏析】 此为集字联,即用字来组成上下联的对联形式。 “幽人之居”四字中取“幽”、“人”、“之”、“居”,合成“幽居”;“足泉石”四字中取“足”、“泉”、“石”,“合成“泉”。 “高年”四字中,取“高”、“年”,“合成“高”。
【注释】 圣世:太平盛世。七德:指“礼、义、廉、耻”四维。三长:指“才、学、识”三个方面。 【赏析】 此联为集字联。上联以“武七德”为题,将“礼、义、廉、耻”四德与“忠、孝、仁、信”四德合为一联,意谓在圣世里要弘扬这些美德。下联则以“史三长”为题,将“才、学、识”三长和“胆、识、谋”三长合为一联,意谓诸君应具备这三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全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富有时代感,是一副具有现实意义的楹联
【解析】 这是两副对联,第一副对联上联“残石临丞相”中的“丞相”指诸葛亮。下联“名山续司马”中的“司马”指司马迁。这两副对联皆为作者自题,表达了作者的志向。 【答案】 (1)译文:残败的石头面对丞相诸葛亮,名胜的山峰接续着司马子长的文采。 (2)注释:“丞相”:指诸葛亮。“司马”:指司马光。《后汉书.马援传》:“援字子仲,南阳西鄂人也。少以父任为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长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