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
《书夏秀才幽居壁》是唐代诗人李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 诗题:《书夏秀才幽居壁》; - 作者介绍:李中(生卒年不详),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郡望出陇西(今属甘肃)。南唐烈祖时,曾读书于声山国学。中主时,从军海州,后为上蔡令。以父母年高,兄弟去世,表乞归养。后主朝,曾任吉水尉、澄阳令。又曾历官安福、晋陵、新淦、新喻等地,仕终水部郎中。与沈彬、史虚白、左偃
夜泊江渚 水乡明月上晴空,汀岛香生杜若风。 不是当年独醒客,且沽村酒待渔翁。 注释: 译文: 水乡的明月高悬在晴朗的天空中,汀岛之间飘来阵阵芬芳的香气,那是杜若花随风散发出的香味。 我不是当年独自清醒而超脱尘世的隐士,现在只愿意沽卖村中的美酒,等待那些捕鱼归来的渔人。 赏析: 这是一首写诗人夜晚停泊在江边,看到江上的美景和听到美妙的声音,从而感叹自己已经改变的诗。 “水乡明月上晴空
注释: 感秋书事:感叹秋天,感慨仕途的艰辛。 宦途憔悴雪生头:官场上的辛苦让头发都白了。 家计相牵未得休:家里的事情牵扯着,不能休息。 红寥白蘋消息断:红蓼花开,白苹飘零,消息已经断了。 旧溪烟月负渔舟:旧时的小河在月光下,烟雾缭绕,渔舟被辜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抒发诗人对仕途艰难、家庭负担沉重的感慨之作。首句“宦途憔悴雪生头”,直接点出了诗人因为官场上的辛苦而变得憔悴,头发都白了
【注释】 蛩:蟋蟀。莎庭:莎草的庭院,指庭院中的草地。百虫声外有清音:在各种虫鸣声之外,还能听到蟋蟀发出的清亮声音。诗情:诗歌的情感、意境。愧尔阶前相伴吟:惭愧你陪伴我在这里吟诵诗歌。 【赏析】 这是一首咏蟋蟀的五律。蟋蟀,又称促织,是一种喜欢夜啼的昆虫。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蟋蟀以灵性,并赋予它以人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孤寂寂寞的心情。首联“月冷莎庭夜已深,百虫声外有清音”写深夜庭院里的蟋蟀鸣叫
【诗句释义】 1.坛畔归云冷湿襟:指诗人在庐山栖隐洞的谭先生院中留题,看到坛旁云雾缭绕,感觉寒气逼人,不由得让衣襟也感到了湿润。 2.拂苔移石坐花阴:诗人坐在石头上,轻轻拂去身上的尘土,感受着周围的花香和阴凉。 3.偶然醒得庄周梦:诗人在思考人生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庄子的思想,觉得人生的虚幻和无常就像是庄子的梦境一样。 4.始觉玄门兴味深:诗人在思考人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注释】杪秋:末季。宋维:即宋之问,唐代初年著名诗人。江岛:泛指江边。寒衣:指在严冬里要穿着的棉衣等。苦嗟:很惋惜。登龙客:唐时以科举及第为"登龙门",故称应试者为"登龙门客"。 译文 江边的岛屿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稀少,月高的时候,不知什么地方有人在捣寒衣。很遗憾不能见到像宋之问这样的有才华的人,今夜只能梦见他。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夜晚思念友人宋之问的情景。开头两句写景
【注释】 耿耿:星光闪烁的样子。 丝竹:指古代乐器的弦乐和管乐,这里泛指音乐。 纤纤:细长貌。初月:初生的月亮。 【赏析】 此诗写七夕之夜,天上繁星闪烁,地上丝弦乐器奏着动听的乐曲,人们纷纷登楼赏月观星,穿针乞巧。但最令人遗憾的是新月初上时,却难以留住那美好的时光,只好遗憾地离去了。全诗以“七夕”为题,描写了七夕之夜的动人景象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诗句释义与赏析 首句:“五更初起扫松堂,瞑目先焚一炷香” - 翻译:在破晓时分,开始打扫松堂。闭上眼睛,先点燃了一炷香。 - 注释:五更初起表示清晨刚过,通常指深夜到清晨之间;"扫松堂"可能是在清扫或准备一个场所,用于进行宗教仪式;"瞑目"指的是闭上眼睛;"焚香"是一种传统的祭拜方式,通过点燃香来表达敬意或祈祷。 -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早晨场景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注下关键词语的词,然后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在描写旅途中所见所闻之后,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信步腾腾野岸边,离家都为利名牵”“疏林一路斜阳里,飒飒西风满耳蝉”,这是写景;“名利”是本篇的关键词。第一联写诗人信步走在归途中,因为离家远行而思亲恋家。第二联写诗人看到沿途景色
【译文】 睡梦醒来花阴下芳草柔软,不知明月出墙东。 杯盘狼藉人已去,聚散空惊似梦中。 【注释】 酒醒:指从醉酒中醒来。 花阴:花朵的阴凉之处。 芳草:香草。 不知:不知道。 明月:明亮的月光。 出墙:走出墙内或院内。 东:方位词,此处指院子。 狼藉:凌乱不整齐的样子。 惊:使惊动。 梦里:比喻眼前的景象,如同梦境一般。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一首写梦忆旧之作,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