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居简
下面是对《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五十八》逐句翻译和赏析: 1. 注释与译文: 端午节,钟山强饶舌。 家无白泽之图,妖怪自然消灭。 灭,灭,夜行一任贪明月。 2.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端午佳节的纪念,以及对于妖怪自然消灭的乐观态度。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个节日里通过各种活动来祈求平安和吉祥。而“今朝端午节”则明确指出了诗篇的时间背景。
注释:罗汉山的山口,早晨出现了一道圣灯。藩篱都被剖破,不挑拣小乘的和尚。 赏析:这是一首颂赞佛祖的诗。诗中“朝来有圣灯”一句,形容佛光普照的景象;“藩篱俱剖破”两句则形象地描绘出佛家破除一切分别、平等对待众生的精神风貌。整首诗充满了对佛祖的敬仰之情
【解析】 此诗为一首七言绝句,写金猊铁脊铁腰顽,逐队随群屈节难。要打衲僧门下过,避些炎热耐些寒。 “金猊铁脊铁腰顽”意思是:狮子的金色鬃毛像烈火一样燃烧;狮子的背部是铁做的;狮子的腰部也是铁做的;狮子的脚爪锋利无比(这是比喻僧人) “逐队随群屈节难”意思是:狮子跟着队伍跟随着大家,屈身低头,显得十分艰难 “要打衲僧门下过”意思是:要想从这和尚门前经过。 “避些炎热耐些寒”意思是:要避开烈日炎炎
诗句输出:未发足南方已前,早知错了底十有五双。 译文:在还没有出发前往南方之前,我已经预见到会有至少十五次的失误。 注释:这句话中的“未发足”指的是尚未开始行动,而“早知错了”则意味着在行动前就已经预料到了可能出现的错误。这里的“底十有五双”可能是指某种错误或失误出现了五次以上的情况。 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的预见和担忧
释义: 双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畔的灵隐山麓,是杭州著名的古迹之一。这首诗描绘了双林寺在败落中的凄凉景象。 败阙指的是寺庙的破败和倒塌。都无迹可寻意味着无论人们怎么寻找,都无法找到任何痕迹或线索。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海干涸时,底部仍然可以看到;同样地,即使人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仍然是未知的。这里的“底”和“心”都是关键词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其主题思想是要人们遵循佛法。以下是对每一行诗句的逐句释义和注释: 据虎头,收虎尾。 这句诗意味着要抓住关键,即“虎头”的部分,也就是开头部分,然后把握住整个事情的结尾,也就是“虎尾”的部分。在佛教中,这句话通常用来提醒修行者要有始有终,始终如一地坚持修行。 未见其人,第一句下明宗旨。 这句诗意味着没有见到这个人(可能指某个特定的目标或人物),但通过第一句已经能够明白他的主旨
在古代诗歌中,偈颂通常指的是佛教经文的朗诵或解读形式,具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意义。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第一句:“拟破一微尘,分明昧此经。” - 关键词:拟破、一微尘、分明 - 注释:这里描述了诗人试图破除一个微小的尘埃。"一微尘"可能象征着微小的烦恼或是心中的迷惑。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束缚、净化心灵的决心。 - 赏析:这句诗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决心
诗句原文: 肉还父,骨还母。 日西沈,水东注。 注释解释: - 肉还父,骨还母:这两句诗表达了生命的循环和轮回的概念,将“肉”比作父亲,“骨”比作母亲,意味着生与死、存在与消亡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 日西沈,水东注:这里的“日”指的是太阳,而“水”是指江河湖海之水。太阳在西方落下,象征着一天的结束;江水向东流淌,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不断前行
门对庐山,岸横湓浦。 把定要津,鸦飞不渡。 注释: - 庐山:指著名的庐山山脉,位于中国江西省。 - 湓浦:指的是长江中游的一条重要支流,也即今之赣江。 - 把定要津:意思是牢牢地把握住重要的渡口或关口。 - 鸦飞不渡:意思是乌鸦都飞不过去,形容渡口十分险峻。 译文: 门前就是壮丽的庐山,岸边则是湍急的湓浦水。牢牢地把握着重要的渡口,即使是乌鸦也无法飞过去。 赏析:
【注释】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五十四 死便埋,死便埋,本来无位次,僧趁俗安排。 赤洪崖,白洪崖,是我冤家一样乖,哀哀。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佛的偈语,表达了佛教徒对佛陀的虔诚崇拜之情。 偈语以“死便埋”开头,强调了生死轮回的观念。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本来无位次”,意味着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观点是对佛教“众生平等”教义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