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居简
无愧于心对圣僧,不图人爱爱人憎。 打刀不是并州铁,谁与诸方剪葛藤。 诗句注释 - 无愧于心对圣僧:对自己的行为和信仰没有愧疚感,如同对待圣洁的僧人一样坦诚。 - 不图人爱爱人憎:不追求他人的赞誉或恶意中伤,保持内心的平和。 - 打刀不是并州铁:这里的“并州铁”可能象征坚硬或锋利,但诗人认为真正的刀剑不在于材质,而在于能否正确使用。 - 谁与诸方剪葛藤:比喻用智慧去解决各种问题
我们将这首诗的每句诗分解并解释。 1. 行者求颂: - “行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行人”、“旅行者”,指的是那些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 - “求颂”则意味着寻求赞美和歌颂。在古代文学中,颂是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用以赞美功德,祈求神灵保佑。 2. 好将长剑割髭须: - “好”在这里是一个副词,表示愿意或乐意做某事。 - “长剑”指的是一把锋利的长剑。 - “割髭须”是指用剑割掉自己的胡须
注释: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金轮、雪浪等自然元素。 译文: 金轮在天空中旋转,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更迭。那陈年的甘蔗苗,就像一位老者,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痕迹。九龙翻腾的雪浪,如同一场激烈的战斗,滴水都无法平息。 赏析: 这首诗以金轮、雪浪、甘蔗苗为意象,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时间、生命、自然的变迁。金轮的旋转,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更迭
第一首 发人求颂,指佛教中僧人以头供佛,以净身口意业。一毛头上宝王刹,喻僧之头发犹有微垢,未得清净。百亿毛头三昧门,谓须发尽去方成道果。抹过顶门犹欠在,谓虽剪除头顶之发,仍有所留。要须刬草尽除根,谓需彻底清除心中杂念。 译文: 头发是人的宝贵之物,如同佛陀的宝座一般珍贵。然而,即使是最微小的头发也有污垢,需要通过修行才能得到清净。虽然剪掉了头顶的头发,但是仍有所保留
这首诗由四个句子组成,每句都是一个独立的意象。让我们逐句解读: 1. 天童俊侍者求颂(天童:指某位年轻有为的男子;俊侍者:英俊的年轻侍从) - 注释:描述了一位年轻人在寻求赞美的场景。 - 赏析:这可能描绘了一幅年轻侍者的英俊形象,他正在寻求他人的赞赏和认可。 2. 笑将三应谩痴绝(笑将:意为笑着应对;三应:三次应答;谩痴:自认为愚蠢或荒谬;绝:断绝) - 注释
赵郡王施斗彩法被荐女因为说偈 释义:赵郡王的女儿用斗彩技法被推荐给皇帝,因此作此诗。 诗句: 1. 倚福修慧,深丹浓翠(依靠福气修行智慧,色彩深沉丰富) 2. 倚慧修福,砌锦层縠(依靠智慧修行福报,像锦织的绸缎层层叠叠) 3. 福慧两全,众彩明鲜(福和慧两者兼顾,各种颜色都鲜明明亮) 4. 紫不乱朱,缟不碍玄(紫色也不与红色相混淆,白色也不会阻碍黑色) 5. 惟茜惟碧,参鳞差翼(只有深红和浅绿
【赏析】 此诗写佛家“念经颂佛”的俗事。首句说,行者(出家人)在纸上诵读佛经,诵经六万多字。第二句说,他诵读的声音十分清晰,使夜深人静的寺院里一片空灵,仿佛连堂中的佛像都在倾听他的诵经声。第三句是说,如果有人问他诵经颂佛的目的,他会说,从没有听说过佛经中会讲到“颂佛”二字。第四句进一步解释:他诵经颂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颂佛,而是希望佛祖保佑人们远离灾难。最后一句是对前四句的总结与升华
【注释】 信:真。脚行:随意行走。 信口:随心所欲地说话,即随口。 相扶:互相帮助。 禅床:僧人坐禅用的椅子。 倒:倚靠。 【赏析】 这首诗是说,随便怎样走,随便怎样说,都能一步登天,全身都进入佛门了。如果你的知己能相互扶持,那就好,可以背靠禅床,安然入梦了。 诗中“信”字,既是实写,又含虚指,实是指作者随意行动和随口吟咏,虚是指作者任意妄为、无所忌惮;“知心若解相扶”,是说只要知己之间彼此理解
【注释】行者:诗人自指。我:指鄞江,地名。望我山灵与径双:望山灵和路的两侧。狡兔:指兔子,这里比喻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守枯桩:守着那棵已经枯死的树桩子,比喻守着过时的东西不放,不肯放弃。 白话译文:过去曾跟随我到过鄞江,望山灵和路的两侧。狡猾的兔子有时从平地跑起来,别在旧处守着那棵枯死的树桩子,不肯放弃。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作者通过“狡兔”来比喻那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人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需要审清诗句的内容、情感以及手法技巧。本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并结合注解赏析。“树岂无根瘦立,云疑有蒂慵飞”,这两句是说,树木没有根基怎能长得高瘦挺拔?云彩仿佛有蒂却懒得飞翔;“好处不经人道,一家父子传衣”,意思是:好的地方不需人们指点,一家人代代相传,传承着衣钵。 【答案】 译文: 树木难道没有根基吗?它瘦小地站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