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居简
诗句解析与赏析: 1. 常思惟大士赞 其六:这两句诗似乎是一首诗的序言或标题,"常思"可能意味着经常思考、冥想。"惟"表示只有或仅有。"大士"指的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或菩萨。"赞"通常是指赞美、歌颂。因此,这可能表达了对于某位大士的持续而深刻的思考和赞美。 2. 补陀月,龙眠笔:这里的“补陀”和“龙眠”都是佛教术语,分别指代不同的修行方法和境界。"补陀"可能指的是一种修行方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全诗为: 笑破古音前,回头尽可怜。 只今无可笑,仰面笑青天。 赤脚知晴,蹑屐知雨。 只这一著,未敢相许。 注释: 1. 笑破古音前:形容笑得连古人的音韵都打破了。 2. 回头尽可怜:回头看去,一切都是那么可爱。 3. 只今无可笑:现在再也没有可以笑的事了。 4. 仰面笑青天:形容笑得连天都笑了。 5. 赤脚知晴,蹑屐知雨:赤脚的人知道晴天,穿着鞋子的人知道雨天
【注释】 1.布袋赞:佛教语,指颂赞佛菩萨的法相。 2.鱼乾:干鱼,一种食品。 3.道是天宫带得来:说是从天上带来的。 4.铁奉化人:以奉化人为代表,即指奉化人。 5.阿师:和尚。 【赏析】 《布袋赞》是元代诗人赵孟頫的诗作之一,全诗共四十六句,每句六字,押韵,平仄声交替,读起来琅琅上口,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体现了元代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和意境美。 首句“鱼乾拈起走长街”,意为干鱼被捏在手里
【解析】 本诗的大意是:常思考大士赞。其十二,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为散乱人”,比喻一切众生,“其十二”就是这许多众生。作者认为,众生都是无相的、散乱的,但它们又都具足佛性。众生的本性是清净的,但被烦恼所覆盖,才现出种种相,所以“定乱一如,此像亦无”。若说没有相,那么天地之间就像隔着一层虚空一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万物平等看待的思想。 【答案】 ①为散乱人
【注释】 1. 布袋赞 :佛教语,指佛的法身。 2. 鬼眼睛:比喻有眼无神。 3. 乾鱼举似人:干鱼是死的,无法举似(比喻),所以用此句来讽刺僧人对佛法的无知和浅薄。 【赏析】 此诗通过“鬼眼睛”与“干鱼举似人”的比喻,讽刺了那些对佛法理解不深、甚至无知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僧人的批评。 首句“背后曾开鬼眼睛”,以鬼的眼睛来比喻僧人的眼睛,形容他们虽然有眼睛却看不见真相
【注】篮,篮子。大士,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士。 “篮盛鱼,不盛水”:篮子里装着鱼,但并不装水。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被任用(或不被赏识),就像鱼被放在空篮子里一样。 “弗自噇,提入市”:不要自己吃自己(或吃自己的肉),却提着到市场上去卖。比喻不自食其力,而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谋生。 “秤子无星,钩头有饵”:秤杆没有秤锤(星),但是钓钩上却有诱饵。比喻表面没有缺点(或毛病),但内里却有可乘之机。
【注释】 1. 常思惟:常常思考。大士:菩萨。赞:《法华经·序品》有“大士赞”,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的本行,又称《观音普门品》。2. 八:第八首。3. 天低月高:意谓天空低垂,月亮皎洁。4. 山深水寒:形容山势高耸,水势湍急。5. 普门:即普门寺,在今陕西户县。6. 终始:始终。7. 不关:不通。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普门寺的偈子,以写景见佛。
诗句原文: 从闻思修,错了路头。 将错就错,随流入流。 补陀山鬼窟,海月半轮秋。 注释解析: - “从闻思修”:意指开始听闻并思考修行之道,但方向出现了偏离。 - “错了路头”:指在修行过程中,由于理解或实践上的偏差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 “将错就错”:表示虽然意识到了错误,但仍选择继续走这条错误的道路。 - “随流入流”:比喻顺应潮流,顺其自然地继续前行。 - “补陀山鬼窟”
诗句释义及赏析: 常思惟大士赞 其二 - 海雾敛:海中雾气逐渐消散。这里的“海雾”可能指的是海上的云雾,随着时间或空间的变化而逐渐散去,给人一种海天一色、视野开阔的感觉。 - 山容开:山的颜色和形态展现出来。这里的“山容”可能指的是山林中的景色,随着天气的变化或季节的更迭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 神珠在掌:手中握着一颗神奇的珠子,象征着智慧和灵性的存在。 - 明镜当台:明亮的镜子放置在平台上
常思惟大士赞 其三 声成文,谓之音。 作如是观,海底摸针。 空王至今,悠悠我心。 注释: 1.常思惟大士赞:思考和领悟佛教中“大士”的含义。 2.声成文,谓之音:声音(声)形成文字(文),叫做音。 3.作如是观:这样去观察。 4.海底摸针:在海底寻找一根针,比喻非常困难或不可能的事情。 5.空王:佛教中的“空王”是指佛祖释迦牟尼,这里是借指佛。 6.悠悠我心:形容思绪深远,难以平静。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