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成文,谓之音。
作如是观,海底摸针。
空王至今,悠悠我心。

常思惟大士赞 其三

声成文,谓之音。

作如是观,海底摸针。

空王至今,悠悠我心。

注释:
1.常思惟大士赞:思考和领悟佛教中“大士”的含义。
2.声成文,谓之音:声音(声)形成文字(文),叫做音。
3.作如是观:这样去观察。
4.海底摸针:在海底寻找一根针,比喻非常困难或不可能的事情。
5.空王:佛教中的“空王”是指佛祖释迦牟尼,这里是借指佛。
6.悠悠我心:形容思绪深远,难以平静。

赏析:
这首诗是《常思惟大士赞》的第三部分,通过对“声成文,谓之音”的解释,诗人表达了对佛教中空性的理解。他认为声音(声)与文字是不同的存在,而声音(声)又可以转化为文字(文)。通过这样的转换,他进一步解释了佛教中的“空”的概念,认为一切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都是因缘条件所生,没有固定的、独立的自性。

接下来的诗句“作如是观,海底摸针”,诗人进一步用比喻说明自己对于“空”的理解。他在海底寻找一根针,这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海底充满了水。同样地,他也认为自己无法理解佛教中的“空”的概念,因为那是一种超越世俗认知的存在。

最后两句“空王至今,悠悠我心”,诗人表达了他对佛祖的敬仰之情。他用“空王”来指代佛祖释迦牟尼,表示自己虽然无法完全理解佛教中的“空”的概念,但他依然尊重、敬仰佛陀的智慧和教诲。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即内心的波动和不安,这种情感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弦。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声成文,谓之音”的解释,表达了诗人对“空”的理解;通过海底摸针的比喻,展示了他对于“空”的困惑和无奈;通过空王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佛祖的敬仰和对内心波动的情感体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