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允燧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赏析时要读懂全诗,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桃溪书院:在湖南衡阳市蒸阳区。因“桃”字而命名。是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相传为晋代文学家陶渊明读书处。后屡毁屡建。 洞口桃花下碧池:洞口即今蒸湘路,桃花洞在衡山北麓,洞口附近有桃溪书院,此句写书院之景;洞口、桃花、碧池、凌云赋就及当时: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句子;甘棠仰止垂高荫:传说周武王伐纣
碧落洞 巨灵一擘洞天开,古迹磨崖次第裁。 石乳乘帘悬画景,山空浮盖倒琼台。 遇仙室近消应息,望气岩高往自回。 且借清泉供吐纳,机忘是处有蓬莱。 注释: - 碧落洞:指位于今浙江省温州市的洞头岛上的碧霞硐。 - 巨灵一擘洞天开:形容巨大的神力一挥,天地分开,形成碧霞硐。 - 古迹磨崖次第裁:形容碧霞硐中的历史痕迹,如同被雕刻在岩石上的图案,层层叠叠,宛如一幅幅图画。 - 石乳乘帘悬画景
桃溪书院其三 胜地桃溪敞陌头,南山佳气蔼亭楼。 风传竹韵笙簧奏,波漾霞光锦绣浮。 豹变泽文看紫雾,仙才丛桂想千秋。 地灵自是人多杰,蹊下芳名万古留。 注释: 1. 胜地:意为风景优美的地区或场所。 2. 桃溪:指桃溪书院所在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3. 敞陌头:指宽敞的道路或广场。 4. 南山:指位于书院旁边的南山。 5. 佳气:美好的气息或景象。 6. 亭楼: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 7. 风传竹韵
南山 - 山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列巘争奇出,胜形羡此山。 - 形容山势高耸入云,景色壮观,让人羡慕不已。 东流千涧汇,南望一屏环。 - 描述山间溪水的流向,以及从远处眺望的壮丽景色。 雄作江城镇,初分岭海关。 - 表示这座山雄伟壮观,是江城的要塞之地,也象征着国家的边境安全。 峰头凝紫气,支策愿跻攀。 - 形容站在山顶上的人们仿佛能闻到来自远方的紫色气息,表达了人们对攀登山峰
注释: 桃溪书院:桃花溪边的书院。 寻幽郊外到桃溪,翠荻垂萝景物齐。 探寻幽静的郊外来到桃花溪边,翠绿的芦苇和垂下的罗帏构成了美丽的景致。 瀛海有人摇采笔,气吞云梦跨虹霓。 在广阔的海上有位文人挥动着采笔(指挥毫泼墨),气势如吞云梦,跨过彩虹。 赏析: 这首诗以桃花溪为背景,通过对桃花溪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诗中“翠荻垂萝”“气吞云梦”等词语
胜地桃溪敞陌头,南山佳气蔼亭楼。 风传竹韵笙簧奏,波漾霞光锦绣浮。 豹变泽文看紫雾,仙才丛桂想千秋。 地灵自是人多杰,蹊下芳名万古留
明代诗人邓允燧,字宁极,是广东英德人。他是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进士,以其诗才和对家乡的贡献而著名。 邓允燧的诗歌创作在明代诗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桃溪书院·其二》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洞口桃花下的碧池、凌云赋就等意象,展现了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这种风格在当时的文人中颇为少见
明代诗人邓允燧,字宁极,是广东英德人。他是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的进士,以其诗才和对家乡的贡献而著名。 邓允燧的诗歌创作在明代诗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桃溪书院·其二》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洞口桃花下的碧池、凌云赋就等意象,展现了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这种风格在当时的文人中颇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