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冶秋词十四首 康有为 绿鬓香罗着绣鞋,玉容传粉手亲揩。 背人对镜私偷语,昨卜金钱事可谐。 注释与赏析: - 诗句: 1. “绿鬓香罗着绣鞋”描绘了女子精致的打扮,绿鬓意味着年轻和美丽,香罗指的是一种质地轻薄的布料,绣鞋则增添了一份华丽和女性美的气息。 - 译文: 绿发如云,香罗之鞋,美丽的容颜被轻轻拂拭,如同晨曦中的露水。 - 赏析: 此句不仅描绘了女子的美丽,更通过“绿鬓香罗着绣鞋”这一细节
论书绝句十五首 书法艺术之美,启功墨迹诠释 1. 诗韵悠长,书法之魂 - 受禅应为卫觊书 - 邯郸韦诞比何如 - 瓘恒世受真传法 2. 技艺高超,笔墨传承 - 一脉逾河走传车 3. 鉴赏与赏析 - 诗句解读与译文对照 - 书法名迹配诗展示 4. 启功墨迹与注释解析 5. 康有为书法艺术观点 - 论书法之仙与龙颜碑 6. 书法美学与历史价值 - 探索书法中的审美情趣 - 回顾书法史中的变迁与发展
绿杨低指隔红墙,紫燕呢喃傍杏梁。 他日相思山下路,银灯桃尽记平章。 注释与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一个美丽女子的深情思念。 - “绿杨低指隔红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看到一位美丽的女子站在红墙之外的情景。 - “紫燕呢喃傍杏梁”则描绘了燕子在建筑的梁上欢快地歌唱的景象。 - “他日相思山下路”意味着将来某一天,他们将在某个地方重逢。 - “银灯桃尽记平章”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段情感的珍视和回忆
注释:元常法乳,指的是张芝,他是汉代书法家,以草书闻名,被誉为“草圣”。珍重丰碑,指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枳阳,指的是张芝的字“芝”,谐音为“积”,意为积阳。文质蹒跚,形容王羲之书法中既有文采又有朴实的风格。石阙,指晋代的石碑。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两位书法大家的赞美之情。首句“元常法乳知谁在”赞颂了张芝的书法成就,他被誉为“草圣”,其书法风格独特,无人可及
下面是对您提供的古诗《冶秋词十四首》的分析: 碧玉娇嗔细细声,愁红恨紫付瑶英。 这句诗通过“碧玉娇嗔”和“细细声”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娇羞而又细腻的少女形象。这里的“碧玉”象征着纯洁和美丽,而“细声”则传达了少女的柔情蜜意,整个诗句营造了一种柔和而含蓄的氛围。 却怜华月殷勤甚,陪伴银缸照到明。 这句诗中的“却怜”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欣赏和喜爱,而“华月”则是指美丽的月亮。诗人通过对月光的描写
注释:花枝在露水的映衬下显得绰约多姿,芙蓉刚被露水打湿后,又含着羞涩。照在水中的影子与芙蓉的倒影相映成趣,三分肖似卢家有莫愁。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荷花图。诗人以"绰约"、"芙蓉"等词语形容荷花的美,用"乍敛"、"含羞"等词描绘荷花的姿态,使画面更加生动。诗中"照来影画三分肖"一句,既写出了荷花在水中的倒影,又写出了荷叶的形态,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荷塘之中
注释:银白色的云彩缭绕着月亮,月光皎洁明亮。花香浓郁,醉人欲睡。无法接受西风催促离别的急促,不忍回首在归船上。 赏析:这是一首写秋思离愁的诗,描写了一个人在秋天里对离别的深深眷恋和无奈之情。首句描绘了月圆之夜的美景,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花气氤氲”这一细节,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然而,接下来的一句却突然转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不舍。最后一句则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
【注】越王:指勾践,战国末年越国国王。 首句“秋风立马越王台”,是说秋天的风从越王台吹过。秋风,是凄凉悲苦的象征。秋风中,马嘶人语,越王台矗立在秋高气爽之中。 二句“混混蛇龙最可哀”,写越王台下,江水滚滚,云雾缭绕,景色十分壮美,但其中也暗含着苍凉、悲壮之感。 三联“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写越王台下,有一座越王庙。庙内供奉着越王勾践的塑像,塑像旁边还有一副对联,写着这副对联
以下是对《冶秋词十四首》中每一句的逐句翻译,以及相关的赏析: 1. 华鬘宝靥自娇嗔 - “华鬘宝靥”形容女子的美丽,而“自娇嗔”则表达了她的任性与娇媚。 2. 翩尔凌波误洛神 - “翩尔”意为轻盈地,“凌波”形容女子在水中的姿态优雅,整体描绘了一个误入仙境的女子形象。 3. 灵风神雨无心事 - 这里的“灵风神雨”可能指的是自然的景象,而“无心事”则表明女子在这种美好环境中并未被外界事物所影响。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桃花盛开的词作,通过春天的景象和桃花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半恼佯羞带笑痴" 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对春天的微妙情感。他似乎有些烦恼和害羞,但又带着一丝微笑,这种复杂的情绪使得他的外貌看起来有些呆滞。 “春云如梦正迷离”,这句话描绘了春天的云彩像是梦境一样,让人感到迷茫和困惑。这种模糊的感觉可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确定和迷茫。 “桃花开尽无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