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诗句注释如下: - 桄榔涩勒易成林:指的是桄榔树生长迅速,容易长成森林。 - 午枕萧然一榻深:描述了一个人在午后睡觉时,枕头非常柔软舒适,整个房间都显得空旷和寂静。 - 春半已无桃杏在:春天过了一半,原本应该繁花似锦的地方却看不到桃花或杏花。 - 夜深惟有月华侵:到了夜晚,月光穿过窗户,照亮了房间,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译文: 在南方生活了很久,还没有回家,突然来到这里
注释: 十月二十二日纵步至教谕谢君所居爱其幽胜而庭植道源诸友见寻烹茗奕棋小酌而归因成二绝句 归来庭院欲栖鸦,冷落谁怜副使家。 独向小园行欲遍,篱边黄菊有残花。 译文: 十月二十二日(1084年)我纵情漫步到教谕谢某的住宅,欣赏他的清幽雅致。庭院里生长着许多黄菊花,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动人。然而,这美好的景色却无人欣赏,只有孤寂和冷清相伴。我独自来到小院,四处行走,想看看所有的角落
【注释】 联骑同:骑着马。倒载还:指骑马归来。龙山:《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刘邦与陆贾游于山椒,因风飘去帽堕地,乃取而戴之,因名其山“龙山”。后用为高士隐退之所。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在野逸趣亭时。从字面上看,诗题是“重九”,实际上是指作者和友人在野逸趣亭畅游赏玩,直到暮春才返回。诗人以“三小诗”抒发了对去年重九之集的追怀,表达了对花木益茂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翻译与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进行翻译,注意要忠于原诗,不遗漏要点。最后写出自己赏析诗句的理由,注意理由要充分,语句要通顺。 (1) 三月三日陪郡守宴严亭,意思是:三月初三是陪郡守在严亭设宴。三月三日
三月三日陪郡守宴严亭 寻花问柳到村扉,叶暗槟榔昼影移。 从此山翁频倒载,严池今胜习家池。 注释: 三月三日陪郡守宴严亭 —— 三月三日(阳历四月一日)我陪郡守在严亭设宴作诗。 寻花问柳到村扉 —— 寻找花儿、询问柳树,一直到村门。 叶暗槟榔昼影移 —— 槟榔树叶茂密,遮蔽了太阳,树影随着阳光移动。 从此山翁频倒载 —— 从此之后,山中的老翁经常驾车往返。 严池 今胜习家池 ——
次韵康守通幽亭三绝 官吏散去庭中无人往来,焚香静坐如居深山。 新作的诗稿修改完毕又重新审视,自捡阶前笋尖上斑斑点点的竹皮。 注释:吏,指官员。庭空,庭中无人。焚香,点燃香烟。默坐,静静地坐着。居,居住、停留。新诗改罢重搔首,新作的诗稿修改完毕又重新审视。自拾,自己捡起。阶前,台阶前。笋箨,竹笋的外皮。斑,斑点。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 诗句:曾见端门万炬灯,天街追逐少年行。 译文:曾经看到端门上点燃了成千上万的灯火,街上的青年们欢快地奔跑。 注释:端门,指的是皇宫的正门,这里用来象征盛大的庆典或节日。万炬灯,意味着无数灯火辉煌的景象。天街追逐,形容人们在街道上欢腾奔跑。少年行,指那些年轻的人们。 赏析:此句描绘了上元节夜晚,京城中热闹非凡、灯火辉煌的盛况。诗人李光通过描述这一景象
筼筜(yún dāng,一种长条形的竹)脱去笋皮已经穿林,轻露搓揉着烟霭中的小径幽深。 宴坐蒲团空寂的地方,一声鸟啼声故意地侵扰。 注释:筼筜,竹子的一种,其箨即竹笋皮。 译文:竹林中的筼筜脱去笋皮已经穿林,轻露搓揉着烟霭中的小径幽深。我静坐在蒲团上,四周寂静无声,忽然传来一声鸟啼声故意地侵扰。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作者心境的作品。首句描绘了竹林中的景象,通过“已”
注释: 秋日里,野外的色彩和景象环绕在帘帐周围,茂密的树木中间结起了一个小巧的亭子。我砍去了所有的枯荷,使水变得清澈见底,在深夜时分来到这个小亭子,观赏那如群星般闪烁的水面。 赏析: 首联是写景,描绘了一幅秋日夜晚的美景。"秋容野色拥帘旌,森木中间结小亭",这里用色彩和景物来描写秋天的美丽景色。"秋容"指的是秋天的颜色、气息和景色,而"野色"则是指田野上的颜色
癸亥年元宵节我被贬谪到藤江,这时乐禁刚刚被解除,人们的心情十分高兴。吴元先作了两首纪事诗,颇合我的意趣,就以他的作品为题,作诗戏和。 曾见端门万炬灯,天街追逐少年行。 如今老病惟贪睡,懒向州衙看乐棚。 注释: 1、端门:皇宫的正门。 2、天街:京城的大街。 3、贪睡:贪恋睡觉。 赏析: 《上元夜》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组诗作品。此诗写诗人初遭贬谪时,因乐禁刚开,京城里到处张灯结彩,欢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