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注释】 池外红蕉:芭蕉叶在池外。雨后:雨后天晴。相妒远如夸:相互争艳,远处看好像更加艳丽。近:指近距离的观察。菱花:镜子。隔叶深将翠幔遮:隔着芭蕉叶将翠绿的叶子遮挡住。 【赏析】 此词描写雨后池边芭蕉的情景。上片写雨后清晨的景色,下片写池边的景致。 “雨后芭蕉粲晓霞”意思是说雨后的芭蕉像朝霞一样绚丽多彩。 “近如相妒远如夸”意思是说近处的芭蕉互相争艳;远处的芭蕉更显娇丽。
注释:在西面小池塘边,茅草庵旁的树荫下纳凉。乌鹊藏身于柳树的阴影中。沙岸和山坡上没有旅店。不知道这里还有清风。 赏析:诗的首句“立夏日纳凉”,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夏天,地点是茅庵旁边。第二句“茅庵西畔小池东”,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夏日画面,小池塘位于西面的茅庵旁,诗人选择在这里纳凉,可能是因为他喜欢这里的安静。第三句“乌鹊藏身柳影中”进一步描绘了这幅画面,乌鹊藏在柳树的阴影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首句“古道逢元夕,荒山惨暮烟。”中关键词是“逢”“惨”等,意思是在古道上偶遇元宵节,荒山间笼罩着一片凄惨的烟雾。诗人在古道上偶然遇上了元宵节,眼前所见是荒山间笼罩着一层浓重的烟雾,这里既表现了节日气氛,也渲染出作者悲凉的心情。
注释: 1. 丁丑岁:指作者去世的年份。 2. 发家书二首:这是作者去世后,家人给作者写的另一封家书。 3. 关山隔:关山是指古代的边塞,这里用来比喻作者与家乡的距离遥远。 4. 相逢未有期:意思是说,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是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见。 5. 书来知勿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收到了你的来信,得知你平安无事,我也就放心了。 6. 欢喜偶成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很高兴能收到你的来信
【注释】: 一枕昏昏若醉乡:指病中迷糊,仿佛在梦境中一样。 云收雾散月临窗:云雾消散,天空清明,月亮照进窗户。 幽人睡足自惊觉:幽居之人,睡足后自己醒来。 云在青天月在床:天上的云彩和月亮都映在了床铺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病人在病中的状态:他躺在床上,感觉如同在醉乡之中。随着云层散去,明亮的月光照射进窗户,他逐渐清醒过来。而这时他发现,云朵依然飘浮在空中,月亮依旧挂在天上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五月八日的雨中,与守倅一起游湖的景象。 译文:守倅(地方长官)风流倜傥,喜好好事,笙歌都伴随着雨声。他似乎知道在座的有许多狂野之人,所以不让他们喝酒脸红。 赏析:这是一首以咏雨和饮酒为题材的小诗。诗人以“守倅”自比,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他也通过描绘雨中的笙歌和酒面红的场景,展现了他豪放的性格。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昌江,地名。真陋邦,指昌江地区贫瘠,荒凉不毛。芋魁,方言,指芋头。的盈尺,即芋头肥大,形容昌江地区地瘠民贫。逐客,古时对被驱逐出境的人的称呼。方阨陈,意谓正被厄困、受困。饱食度日,意谓整天吃着丰盛的饮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于自己家乡昌江的描绘和感慨。诗中表达了他对家乡贫瘠土地和人民生活的深深忧虑和同情。他通过描绘昌江地区的贫瘠,以及人们贫困的生活状态,来表达他对家乡人民的关怀和担忧。同时
【注释】 三月六日:指农历三月六日,即清明节。五马同郡僚:指在朝为官的五位官员。出郊劝农:去郊外劝导农民从事农事活动。旋移瑶席盍朋簪:随即移开筵席,放下簪冠,表示休息。行庖簇柳阴:行走在厨房旁柳树的树荫下。力劝耕农颁汉诏:极力劝导农民耕种,并颁布汉朝的诏书。应知圣主爱民心:应该知道圣明的君主爱护百姓的心。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清明这一天,听到五马同郡僚去郊外劝农时写的一首七律
次韵奉酬当时参议见赠游钟山五诗 六国衣冠盛,中原气象存。腰间佩金印,莫忘杀王敦。 注释与译文 - 注释: 1. 六国衣冠盛:指的是古代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纷纷使用武力进行争霸,因此服饰和礼仪都显得十分豪华。 2. 腰间佩金印:指的是古代官员佩戴金制的印章,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3. 莫忘杀王敦: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忘记历史上发生的“王敦之乱”
次韵奉酬当时参议见赠游钟山五诗 雅志希三釜,平生擅一丘。归寻赤松约,何必更封留。 注释: 雅志:高尚的志向 希:希望 三釜:指三升为一釜,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 平生:一生 擅:擅长、喜爱 赤松约:传说中仙人赤松子与东晋谢安约定的隐居地,此处借指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得到友人赠送的《游钟山》诗歌后所创作的次韵奉酬之作。诗人在首句中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即“雅志希三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