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
注释:亲眷在世时,我被召来不得去;乱山重叠使我心空回。如何坚持别人的心意?甘愿死在岩前。 赏析: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咏史八首》之三。全诗以“亲”、“乱”二字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权贵的不满与愤怒之情。 首句“亲在要君召不来”,意为:亲眷在世时,我被召来不得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被征召而无法前往的无奈与悲愤之情。这里的“亲眷”,可以理解为皇帝或权贵,即诗人所要征召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指诗人自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此题的解题方法有: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揣摩其特点;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品味其含义;把握诗歌的层次结构和篇章脉络,理清行文思路;抓住重要诗句分析总结,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一句“鲁公城阙已丘墟”,意为鲁国的城楼已经破败不堪,荒废无人了。“鲁公”,即鲁哀公,鲁国的君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现在鲁国都城已经破败不堪,没有人烟了。“丘墟”,意为破败、荒凉
【释义】 小白匡周入楚郊(指齐桓公小白帮助周天子平定了管蔡之乱,进入楚国境内,并把周天子安置在召陵)。楚王雄霸亦咆哮。不思管仲为谋主,争取言徵缩酒茅。 【解析】 《咏史诗·召陵》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此诗前两句写齐桓公的事迹,后两句写齐桓公的功业及后人的评价。全篇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寓庄于谐,讽刺齐桓公重用奸臣管仲、排斥贤才鲍叔牙的做法。 “小白匡周入楚郊”意思是说
诗句释义: 夏禹逝世已有一万年,从嶓冢山至今流淌的水流不息。 译文: 当年若有人诉尽辛劳,又怎会有人为别开九州。 赏析: 此诗是咏史之作,以历史人物夏禹为题,表达了对历史伟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诗中通过“一万年”的时间跨度,描绘了夏禹逝世后,其伟大事业仍然流传至今的景象,寓意着历史的长河中,伟大的事迹永存不朽。同时,“胼胝苦”一词,也暗示了当年夏禹治理洪水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艰辛,体现了古人对勤劳
以下是对《咏史诗·钜桥》逐句的详细解析: 1. 积粟成尘竟不开: - “积粟成尘”比喻储存了大量的谷物却无人使用,形成了无用的资源。“竟不开”则表达了这种情况的无奈和悲哀,暗示了资源的浪费和潜能的未被发掘。 2. 谁知拒谏剖贤才: - 这句表达了对于直言进谏、勇于批评君主的贤才的惋惜。“拒谏”意味着君主拒绝听取忠言,而“剖贤才”则暗示了这些贤才因为不被理解而被迫离开,从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下面是对《咏史诗·汨罗》的逐句翻译,并加上必要的解释和注释: - 第一句:“襄王不用直臣筹,放逐南来泽国秋。” - 注释:这里提到的“襄王”指的是历史上楚襄王,而“直臣筹”可能指的是正直忠诚的臣子或策略。这句话表达了楚襄王不采纳那些直言进谏的人,导致他们被放逐。 - 赏析:《咏史诗·汨罗》通过历史典故,反映了君主决策时可能忽略忠言的后果,以及由此造成的政治后果。 - 第二句:“自向波间葬鱼腹
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 见说武王东渡日,戎衣曾此叱阳侯。 注释说明: - 秋风飒飒:秋风的声音,飒飒表示风声。 - 孟津: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孟州市一带。 - 立马沙边:骑马站在岸边。 - 看水流:观察河水流动。 - 见说:据说,有人说。 - 武王:指周武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 - 东渡:向东行进。 - 叱阳侯:用威猛的语气叱责敌人。 赏析:
《咏史诗·洞庭》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作品。下面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和赏析: - 诗句解读 1. 五月扁舟过洞庭:描述了作者在五月乘坐扁舟经过洞庭湖的情景。 2. 鱼龙吹浪水云腥:描绘了洞庭湖中,鱼类和水草被吹起的波浪搅动,使得水波和云气都变得腥臭。 3. 轩辕黄帝今何在:提到了传说中的黄帝,询问他如今身在何处。 4. 回首巴山芦叶青:表达了作者在回顾过去时,看到巴山的芦苇叶子依然青翠。 - 译文
咏史诗·涂山 大禹涂山御座开,诸侯玉帛走如雷。 防风谩有专车骨,何事兹辰最后来。 注释: - 大禹:传说中治水有功的夏朝帝王,本诗可能以他为象征,表达对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期望。 - 涂山:古代地名,这里指的是大禹即位的地方,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起点。 - 御座开:大禹即位,开启了治国理政的新篇章。 - 诸侯玉帛走如雷:诸侯们纷纷前来朝拜,场面盛大,如同雷声一般震撼人心。 - 防风
【注释】 七雄:战国七大国,指秦、齐、楚、燕、韩、赵、魏。 天竺:梵语的音译词,意谓印度。 徐甲:人名。 【赏析】 这首诗借咏史诗来抒写对时局的忧愤。诗的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描绘了战国七雄纷争的局面,形象地说明当时天下无主。后两句则以道家思想为武器,抒发作者欲归隐的思想感情。 全诗语言质朴,风格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