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
咏史诗商郊 春意盎然中历史哲思 1. 诗篇背景介绍 - 唐代诗人胡曾创作咏史诗 - 商郊与殷汤相关历史知识 - 诗歌在文学史中地位 2. 诗句原文与注释 - 莺啭商郊百草新 - 殷汤遗迹在荒榛 - 谁知继桀为天子 - 便是当初祝网人 3. 词语解析与文化寓意 - 解读关键词词意及其文化内涵 - 商朝开国君主与武王比较分析 - 祝网人象征意义探讨 4. 赏析角度 - 从历史角度看诗歌价值 -
注释: 傅岩:傅说。相传商朝末年,傅说因治水有功,商王武丁封他为国相。后傅说被推举为相国,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这里借指贤明的宰相。 版筑不求伸:版筑,即筑墙时将土块夯实成墙坯。比喻做事踏实,不图虚名。 方寸:心。 据要津:占据重要位置。 自是:自然是。武丁:商朝帝王之一,名乙辛,在位时国力强盛。 安寝:安睡。 贤人:有才能和德行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傅说这位贤相的故事
注释: 咏史诗武昌——这首诗是咏叹武昌的。武昌,古称鄂县,今湖北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扼江汉平原之要地,素有“万里长江锁钥”、“九省通衢”之称。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王浚,西晋末年名将,曾平定吴蜀、消灭成汉,后迁镇武昌,封武昌郡公,都督江州七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封陈留侯,食邑五千户。王浚在武昌时,曾大修城郭,筑堤堰,开屯田,兴农桑,使荒废的武昌焕发了勃勃生机。武昌鸿业土崩秋
通过对诗句的逐句解读,可以发现这首诗描绘了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的景象。具体分析如下: 1. 诗中“重冈复岭势崔巍”: - 描述了番禺地区的地形特征,即重峦叠嶂、山势雄伟。 - “崔巍”一词用来形容山势的高峻和壮丽,传达了一种雄壮和壮观的感觉。 - 通过这种描述,诗人表达了对这片土地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敬畏。 2. “一卒当关万卒回”: - 这里的“一卒”指的是守卫的士兵
咏史诗金陵 侯景长驱十万人,可怜梁武坐蒙尘。 生前不得空王力,徒向金田自舍身。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首句“侯景长驱十万人”,直接点出了历史事件——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以及其规模之大,达到了十万人之多。这一句描绘了当时战况的宏大和紧张,也为下文的战争场面做了铺垫。 次句“可怜梁武坐蒙尘”,则是对梁武帝萧衍的描写。萧衍在面对侯景的威胁时,不得不选择逃离自己的国家
虎倦龙疲白刃秋,两分天下指鸿沟 译文: 昔日的猛虎和龙都疲惫不堪,在秋天的战场上挥舞着白刃。他们为了争夺天下而战,最终将战场定格在了鸿沟之畔。项羽并未察觉到英雄的挫折,反而想要在彭城之门下沉醉于玉楼之中。 注释: 1. 虎倦龙疲白刃秋:比喻战争的疲惫与秋天的寒冷,形容战士的劳累以及战争的残酷。 2. 两分天下指鸿沟:指代的是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天下而进行的战争。 3.
诗句原文: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1. 诗篇解读: - 祖舜宗尧自太平:这句诗通过“自太平”表达了一种理想状态,即上古时代尧舜之治时期的天下太平。这种描述通常用于表达对古代盛世的赞美和向往。 - 秦皇何事苦苍生:这里直接提及秦始皇,暗示其统治下人民生活的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严酷的法家政策,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注释: 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 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涿鹿的秋天景象,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首句“涿鹿茫茫白草秋”,描述了涿鹿地区的广阔和秋天的萧瑟,为后文的叙述铺垫了背景。第二句“轩辕曾此破蚩尤”,点明了涿鹿之战的历史意义,黄帝与蚩尤的决战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第三句“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则进一步描绘了战斗的惨烈场景
诗句原文: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 诗意解读: - 烈火西焚魏帝旗:描绘了赤壁战场的激烈和悲壮,烈火象征着战争的猛烈,西焚则暗示了火势的猛烈程度。 - 周郎开国虎争时:这里“周郎”指的是周瑜,他以勇猛著称,在国家建立之初便参与争斗,形象地描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表现。 - 交兵不假挥长剑:意味着在战场上,无需多言即可用武力解决问题
英杰那堪屈下僚,便栽门柳事萧条。 凤皇不共鸡争食,莫怪先生懒折腰。 注释: 咏史诗彭泽: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咏彭泽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英杰:有才华和能力的杰出人物。 屈下僚:屈居下位。 门柳:门前的柳树,常用来比喻自己的家世。 凤皇:凤凰。 鸡争食:鸡争夺食物。 懒折腰:形容自己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弯腰)去迎合权贵。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