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解答此题,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把握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的意境、手法以及语言特点,并结合注释,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写作背景等。“清流凡几曲,两岸尽蒹葭”的意思是:清澈的溪水绕过了几弯,两岸都是芦苇。“但见山形合,宁知溪路斜”的意思是:只见山峰相连,怎知道水流曲折。“峰阴时作雨,水气晚蒸霞”的意思是:山中云雾缭绕,时有细雨,傍晚水气蒸腾,霞光四溢。“古树飘霜叶
短歌行 江头树,花落随流去。水流日夜东, 落花何曾返旧丛? 释义: 在江边,树木凋零,花瓣飘落,随着流水漂走。 而那流水,却永远向东流淌,那些花瓣又怎么能返回到原来的树丛呢? 注释: 1. 江头树:指江边树木。 2. 落花随流去:比喻事物消逝无踪。 3. 水流日夜东:指流水始终朝着东方流淌。 4. 落花安能返旧丛:表示花朵即使落下也难以回到原来的花丛中。 赏析:
【注释】 1.远将归:远,指妻子远嫁。归,回家。 2.媳妇初入门,日夕不离夫:媳妇刚嫁到丈夫家时。日夕,早晚。 3.夫戍交河北,媳妇惟依姑:丈夫被派去守卫交河(今新疆交河古城)以西的边关。 4.书:书信。 5.北来一书飞故里,拭泪登堂报姑喜:妻子从北方寄回一封信。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远出征战的妻子思念丈夫的深情。全诗共四句,前两句为第一层,后两句为第二层。 首句“远将归”,是说妻子远嫁给别人
【注释】 东林寺:位于浙江杭州。 城上:山城。 五湖:指太湖、洞庭湖、鄱阳湖、青草湖、巢湖,在今安徽省境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是诗人晚年隐居东林寺时写的一首诗,写景清丽,情韵悠远。 首联“小筑东林下,花深地转偏”,点出题意,说明作者的居处就在东林寺附近,环境优美,花木扶疏。 颔联“楼前一泓泻,城上众山连”描写了寺院四周的自然风光。“一泓泻”形容瀑布奔流直下,形象生动
【注释】 萧然:形容家境贫寒简陋。瓮牖(wèng yǒu):用破瓮做窗户,破绳做门轴,形容贫穷。曳屣(yè shǐ):拖拉着鞋子行走。栗里先生:指陶渊明。行行:即“行行且止”,表示停歇的意思。 【赏析】 这首是诗人隐居田园时所吟之作。 第一、二句,写自己贫困的家世和清苦的生活环境。“萧然”二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瓮牖绳枢”,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丧母,有齐衰之哀,既练,舍于墓,及期
注释: 初夏口占(节选): 山川涤荡,野像焚烧,几处忧愁,仰望天空化为云。 富贵人家不必为独自吃饱而感到高兴,因为藏匿的财富难以献给贪婪的群狗。 赏析: 首句“山川涤荡”,描绘了初夏时节,山高水长,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也象征着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接着“野像焚烧”,进一步强调了初夏时节,大地被阳光照射,草木茂盛,仿佛被火焰焚烧一般,给人一种热烈、激昂的感觉。这句诗既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东征士女慰来苏,大度神功与祖符。 引领王师徒望雨,好将何物备箪壶。 注释: 东征士女:指出征的士兵和百姓,他们因为东征而感到安慰。 慰来苏:安慰人们的心灵,让他们的心情从忧虑中解脱出来。 大度神功:形容皇帝的英明和神威,能够平息战乱、安抚百姓。 祖符:指祖先的庇护,表示对皇帝的信任和依赖。 引领王师:指皇帝带领军队,向前进军。 徒:指士兵和百姓,泛指所有的人。 望雨:盼望下雨,表示对天气的关切。
【注释】 “如珠浮赤水”句:形容水灯像珍珠一样浮在赤色的水中,像红色莲花那样绽放。 “川暗萤齐度”句:指夜晚,湖面映照着月亮和星星,就像萤火虫照亮了黑暗的河流。 “近能添岸火”句:水灯可以靠近岸边,为人们提供照明。 “远误逗江烟”句:水灯如果飘得太远,就会误入江中,成为迷途的烟雾。 “浦月光相借”句:月光与水灯互相借光,显得格外明亮。 “溪云赤欲然”句:溪边的云彩被水灯照射得像红色的火焰
【注释】 长林:形容树木丛密。 风起絮飞多:风吹起飘飞的柳絮。 尊前舞红袖:在酒筵前跳舞。 【赏析】 《木棉花歌》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此词以咏叹花事落尽,人老色衰为主要内容。上片写春去秋来,物是人非的感慨;下片写年老体衰,酒后易醉的悲哀。全词用白描手法,直率自然,语言浅显易懂,却蕴含了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哲理。 “长林风起絮飞多”,起笔就点出时间,是春天。“长林”是树木丛生的地方
注释: 南薰吹雨到寒窗,一洗妖氛复旧邦。 南风带来雨水吹拂着寒冷的窗户,洗刷了满目的妖气恢复了国家的旧貌。 却叹沟中诸饿莩,枯鱼不及待西江。 但遗憾的是那些生活在沟壑中的百姓们,他们如同干涸的鱼儿等不到西边的江水来灌溉。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首句“南薰吹雨到寒窗”,是说南方的暖风吹来了细密的春雨,这春风雨露滋润着久被战火笼罩的北方大地。接着写“一洗妖氛复旧邦”。诗人在战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