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瓮牖与绳枢,曳屣高歌乐不殊。
栗里先生知此意,行行那复为饥驱。
【注释】
萧然:形容家境贫寒简陋。瓮牖(wèng yǒu):用破瓮做窗户,破绳做门轴,形容贫穷。曳屣(yè shǐ):拖拉着鞋子行走。栗里先生:指陶渊明。行行:即“行行且止”,表示停歇的意思。
【赏析】
这首是诗人隐居田园时所吟之作。
第一、二句,写自己贫困的家世和清苦的生活环境。“萧然”二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瓮牖绳枢”,语出《礼记·檀弓下》:“孔子丧母,有齐衰之哀,既练,舍于墓,及期,而成括为仆夫,幼曾为旅人。其母死,夫子欲奔,子游曰:‘若使吾子而葬乎泥中,则如之何?’”后人遂用“瓮牖绳枢”来形容贫困人家的生活条件。“曳屣高歌乐不殊”,意为在贫困的生活中,诗人仍能高歌畅饮,快乐无忧。这一句表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旷达情怀。
第三句,诗人转而与朋友对话,抒发自己的志趣。“栗里先生知此意,行行那复为饥驱。”栗里先生,这里代指好友范云。诗人说,只有像范云那样隐逸山林,才不致为生计所累。诗人的志趣在此得到了升华,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高尚的人格。
这首诗是诗人归隐后所作。诗人通过写自己贫困的家境,以及在贫困生活中依然能保持乐观态度的精神状态,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诗人也以自己为例,告诫世人要远离尘嚣,过一种清静淡泊的生活。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含蓄,给人以启迪。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