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廷高
【注释】睢阳:指唐朝末年安史之乱时坚守睢阳的张巡。张巡传:指的是《张中丞传》一书。坐守睢阳:即驻守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抵御叛军入侵。豹关:指睢阳城北的关隘,为军事要地。江淮:泛指长江、淮河一带,这里指当时的政治中心所在之地。青史:史书。零落:凋残,衰败。障窗风:遮挡窗前的风。一面寒:指张巡等人在睢阳坚守的艰苦处境。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诗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和感受
【注释】 早发信安:早晨出发到信安(今浙江临海一带)。卧忆家山:躺着思念家乡的山林。迷:迷惘,迷茫。十年踪迹几东西:指从家乡出来已经十年,四处流浪,不知所终。东西,东西南北皆为方位名词,这里指四方各地。阳关:即阳关驿,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附近。古时送别之地,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而闻名。月落孤城鸡乱啼:月落了,城门上传来鸡鸣。 【译文】 躺在床上思念着故乡的山水,心中迷惘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诗句,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分析。“谒先君墓”是题目,点明了全诗的内容,即诗人在清明节扫墓时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的墓地,表达了怀念之情。首句写诗人流离失所,东奔西走,漂泊不定;第二句说每到岁末寒冬,诗人就感到凄清冷寂;第三句说杜鹃鸟仿佛能听到诗人的哀伤,飞到松树枝头,整天不停地啼叫。 【答案】 译文
客中秋社 社日伤心在客中,凄然涕泪落秋风。 故乡田土荒芜尽,枉向他州说岁丰。 注释: 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因在阴历二月,故称二月社日。 凄凉:悲伤。 涕泪:眼泪。 向:对。 赏析: 首句“社日伤心在客中”,表达了诗人在异乡过社日时的孤独和悲伤。社日本是人们欢聚一堂、祭祀祖先的日子,然而诗人却因为身处异地而感到伤心。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哀
【注释】翁村:指隐士。归计:回归故乡之计。一年:指春天。归计又蹉跎:归乡的计划又一次地拖延了。落尽梨花春不多:梨花已落尽,春天即将结束。翠微:指山名,在今安徽黄山市境内。昨夜:昨夜,即昨天夜晚。翠微深处宿:昨天夜里在翠微山的深处住宿。月明无奈子规何:明月明亮得让人无法入睡,只有子规鸟啼叫。 【赏析】 “一年归计又蹉跎”,首句是说诗人有回乡的意愿,可是这一意愿又再次被耽误了。这一句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注释: 踏遍名山,眼界开阔,归家后身心得到了安宁。 泥牛入海,没有消息传来,万壑千岭,只有寒气袭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无外僧回奉庐墓时所作。首句写诗人在游览名山大川后,眼界变得宽广了;第二句写他归家之后,感到心身都得到安适;第三四句写与无外僧离别之后,杳无音信,而那崇山峻岭间,也只余下冷清的苍翠。此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注释: 石田茅屋且随宜,更种梅花满翠微。 注释:石田和茅屋随意布置,再在山间种满了梅花。 诵罢楞伽清磬歇,倚松闲看白云归。 注释:诵完经文后(楞伽),清净的磬声也停止了,我靠着松树静静地看着白云飘回山间。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走了无外僧弟弟,并请他回到庐墓中。全诗写景如画,情景交融,富有诗意。首联写石田茅屋与梅花相伴,第二联写诵经后的静谧,第三联写观看白云归巢
这首诗是诗人在等待儿子归来时创作的。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1. 期男祖志未至 注释:期待我的儿子能够实现祖父的志向。 赏析:诗人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并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家族增添荣耀。 2. 失学嗟何及,应门望汝贤 注释:我失去了教育儿子的机会,只能盼望他成为一位贤能的人。 赏析:诗人感叹自己的遗憾,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有才能、有能力的人,能够为家族带来荣誉和地位。 3. 来迟春雨后
卧疴经月久,风雨少开扉。 卧病已有一个多月了,虽然风雨较少时会开窗透气,但身体尚未完全康复。 病起花阴满,诗成燕子归。 我病愈之后,庭院里花儿盛开,燕子归来,仿佛是对我的鼓励和祝福。 寸闲关晚福,一笑阅春晖。 在这闲暇之余,我常常想到自己的福气,而一笑之间便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但得身强健,登临尚有期。 只要身体健康,那么我还可以期待着再次登上高处,欣赏那美丽的风景。 【赏析】
注释:陶渊明因为贪恋北窗的清凉而不愿起床,所以没有心思去种植菊花。他开向薰风的菊花是特别的品种,不知道他的晚节是否也有重阳的情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晚年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的喜爱。诗中“渊明贪卧北窗凉,篱下无心为发扬”一句,表达了他对北窗的偏爱,以及他因贪恋清凉而不想起床的情感。而“开向薰风根种别,不知晚节有重阳”则展现了他在晚年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重阳节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