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大相
注释:傲视战国的官员,著书在漆园之中。 厌倦于时世,乘机观察天地的起源。 嘲笑鲁国的儒家,谢绝楚使的馈赠。 寄身方外,希求柱下之史的知遇。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战国时期一些志士仁人的颂扬。诗中以“傲吏”、“有为”等词语形容这些志士仁人的傲岸不群、超然物外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他们的不满与愤懑。他们虽然身处乱世,但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不愿意随波逐流,沉溺于世俗的权力斗争和名利场中。
【注释】 客:客人 有客把瑶琴:客人拿来弹奏瑶琴。瑶音:用玉制成的弦乐器,古时多用为王侯贵族的器乐。 中林:指幽深茂密的树林。 兀然:形容神情恍惚的样子。 萧瑟松泉和:形容清音如山间之松涛泉水相合,又似风过松林之声。 泠泠:清冷的声音。石上挥:在石头上轻轻敲击。 流风:顺风。激四座:使四周的人都为之感动。 玄云:即黑云。千里至:从天边飞来。皎月:明亮的月光。 妙曲:美妙的歌曲。感人心
诗句解析: 1. 青阳既荡渭,绿水复盈淇。 - 注释:青阳,可能指的是一种颜色或是地名。荡渭,可能是一个动词,描述动作或状态。绿水,清澈的水面,形容水的颜色是绿色。盈,充满、丰富的意思。淇,古代河流名,此处可能指代某个地点。 2. 有女怀春出,容颜不可思。 - 注释:有女,存在一个女子。怀春,心里想着春天。出,这里可能是指女子从某个地方走出来,如家中、花园等处。容颜,外貌、容貌。不可思
燕巢知岁别,莺语识年华。 燕子筑巢预示春去夏来,黄莺鸣叫暗示岁月流转。 独坐闲调瑟,明妆出浣纱。 诗人独自坐着,弹奏瑟乐器,女子则梳妆打扮,准备出嫁。 春风日暮起,愁杀上湖花。 春天的风拂过傍晚的天空,吹落了盛开的花朵,令人感伤。 注释: 1. 燕巢知岁别 - 燕子筑巢是春季到来的标志,象征着岁月更迭。 2. 莺语识年华 - 黄莺的歌声预示着季节的变化,春天和夏天的交替。 3. 独坐闲调瑟
【赏析】 此诗当为春游之作。首联写女子春日出游时的装束和举止。“宝袖”句,写女子以衣袖轻拭玉箫上的水珠,“金妆”句,写女子以金色的饰物镶嵌翠翘上。这两句写出了女子的华贵、清丽与娇媚。颔联写女子在湖边行走时的姿态。“衫长”句,写女子的衣衫拖长,随风摇曳;“钗重”句,写女子的首饰叮当作响。这两句写出了女子的飘逸、轻盈。颈联写女子游玩三潭印月的情景。“鸣佩”句,写女子的佩声悠扬,“回镳”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西湖春游曲》。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春和日载阳,春思复多伤。 - “春和日载阳”描述了春季阳光明媚的景象。这里的“春和日载阳”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既热爱春天的美丽景色,又无法摆脱春天带来的伤感和忧虑。 - “春思复多伤”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思念之情。春天总是让人想起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梦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审清诗意,然后结合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手法、形象、主题等角度作答。 “湖镜何曾拭”,是说西湖的湖面多么明净啊!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湖水的清澈透明,映出天空的颜色。 “山眉本自舒”,是说群山的轮廓多么清晰啊!这里的“山眉”是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群山比作眉毛,写出了群山的秀丽。 “叶稠初隐鸟”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西湖的美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一句“银鞍驰白马,玉轭驾黄牛”,诗人以银鞍、白马、玉轭、黄牛等形象,描述了骑马出行的场景。银色的马鞍显得高贵,白色的马儿也显得优雅,而驾驭着它们的是黄牛,这种动物在古代被视为劳力的象征。这句话展现了春天郊外的繁忙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句“来往红尘陌,嬉游绿水洲”。这里的“来往红尘”指的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地方
注释: 人行走在丹嶂里,鸟儿飞越过绿芜中。 烟雾笼罩着春天的寺庙,湖山环绕着故宫。 兰叶虽然短小,花枝尚未凋零空落。 赏析: 西湖春游曲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春天的美丽景色。 第一句“人行丹嶂里”,描述了人们在红色的山峰之间行走。丹嶂,即红色的山峰,形容山峰的颜色像鲜血一样鲜红。这里的“人”可能是指游客或诗人自己。 第二句“鸟度绿芜中”,描绘了鸟儿在绿色的草地间飞翔的景象。绿芜
【注释】: 1. 上路填车马:上路,指开始一段旅程。填车马,准备车辆马匹。 2. 折花伤玉手:折花,指折取一枝梅花。玉手,形容女子的手细腻洁白。 3. 照水落金钿:照,照耀。水,流水。金钿,指镶嵌在发髻上的金色珠宝。 4. 及此芳春日:及,赶得上。此,这里。芳春日,春天的美好时光。 5. 俱宜妙丽年:俱,都。宜,适宜。妙丽年,美好的青春年华。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