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亨信
挽知几先生 知几学行古人俦,一别尘寰四十秋。 作令才名留贵邑,为儒清誉满凉州。 丹山凤杳瞻华彩,碧落文成载玉楼。 几度临风观国鉴,不堪呜咽悼前修。 注释: 1. 挽知几先生:这是一首悼念知几先生的挽诗。 2. 知几学行古人俦:知几的学问行为与古人为伍。知几,唐代史学家、文学家刘知几。这里指代知几先生。俦,同类。 3. 一别尘寰四十秋:分别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尘寰,人间。 4. 作令才名留贵邑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位名为何先生的人的怀念之作。 1. 挽西宁何先生:诗人在诗的开头,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向何先生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 2. 先生行谊更谁伦:何先生的品行和行为,让诗人感到自己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里的“行谊”指的是一个人的品行和行为,“伦”则是指与其他人相比。 3. 松竹清标迥出尘:何先生的品格如同松树和竹子一样,高洁而不受世俗污染。这里的“松竹”,指的是松树和竹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绝。下面是逐句的注释和赏析: 第一句: 凫舄翩翩到玉京,南柯一梦竟难醒。 - 注释:凫舄,即凫雁之足,比喻官衔,翩跹而至,表示刘正言的官职突然到来。玉京,古代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指代高远的地位或荣耀之地。 - 赏析:首句描绘了刘正言官职的突然降临,如同神仙一般,让人难以置信,充满了神秘感。 第二句: 徒令后世称循吏,无复当时仰列星。 - 注释:循吏
挽藏性 同膺荐剡谒承明,羡子才华独老成。 衣绣柏台多伟绩,鸣琴花县著英声。 经纶尚拟登枢要,倾逝宁知隔杳冥。 旅榇迢迢归浙水,临风不禁泪频倾。 注释: 1. 同膺荐剡谒承明:一同受到推荐去拜访朝廷。指一同被举荐为官。 2. 羡子才华独老成:赞叹你才华出众,却依然保持着成熟稳重的气质。 3. 衣绣柏台多伟绩:你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政绩显著。 4. 鸣琴花县著英声:你在地方治理上同样有杰出的表现。
译文: 儿子存有诚志坚定,幽静的书房端坐断绝喧嚣。 诗书养性忘却尘世忧虑,淡泊持心减少世俗羁绊。 一枕松风秋声肃然,半窗梅影月轮圆满。 男子立志成就事业,终有美好名声超越先贤。 注释: 1. “之子存诚志独坚”:指儿子具有坚定的诚意和志向。 2. “幽斋端坐绝嚣喧”:在幽静的书房中端坐,断绝世俗的喧闹。 3. “诗书养性忘尘虑”:通过阅读诗书来修养身心,忘却尘世的纷扰和忧虑。 4.
【解析】 此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进行分析。本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因此,考生要逐句翻译,同时标注关键词的注释,最后进行赏析。 三朝省部旧名臣——朝廷中担任过宰相的大臣(省部:指尚书省、吏部等中央部门;名臣:有名的大臣);
济生堂 - 诗名:济生堂 - 注释:济生堂,一个以救人性命为己任的医馆,名字在京城广为传颂。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济生堂的名字在京城的广泛传播,以及济生堂医生们救人如命的高尚品德。 早有医名播大梁,登高几度挹辉光。 - 翻译:很早以来,济生堂的名字就在京城传扬开来,登高望远,可以看到他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 - 注释:这里的“济生堂”是诗人对济生堂的一种赞誉,表示济生堂在京城的影响深远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淡庵”为题,是借物喻人。全诗通过描写淡庵的景物,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其一,首句“清时显宦我何堪”,意思是说在清高的时候,显赫的官位我哪里承受得了。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烦和厌倦之情。 其二,“抱拙安贫寄一庵”。抱着笨拙的态度,过着清苦的生活,在一座简陋的庵中寄身度日。这句写出了诗人隐居山林的心境。 其三,“圭窦筚门情自适”
默庵 圣门垂训戒多言,之子持循志益坚。 启齿每防轻诞失,省躬恒虑悔尤愆。 三缄自信无非议,一默真同不语禅。 千载南容能比迹,芳名应见后人传。 【注释】 1. 圣门:指孔子的儒家学派,是孔子传授道德、学问、政治等知识的场所。 2. 垂训:教导、训诫。 3. 子:这里指的是弟子或学生。 4. 执循:坚守、遵循。 5. 轻诞:轻率、不庄重。 6. 省躬:反省自身。 7. 三缄:古代用三个封条封闭书籍
寅庵 哲人操履异凡庸,终日乾乾省厥躬。 举目若临天帝座,出门如睹大宾容。 半生持守无违越,万虑潜消自感通。 嗟我小心恒翌翌,芝兰气味喜相同。 注释: 哲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操履:操行、德行;终日乾乾:形容非常勤奋努力;省厥躬:反省自己的过错;举目若临天帝座:形容目光高远,如同面对天上的帝王;出门如睹大宾容:出门时,如同看见尊贵的宾客一样;半生:指一生;持守:坚守;无违越:没有违背原则;万虑潜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