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今音
诗句释义: 1. “十年浪迹事俱非,会向烟霞洞壑归。”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无数的风霜之后,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会向烟霞洞壑归" 意指诗人渴望有一天能回到那些如烟如霞、山明水秀的地方去。 2. “瓢笠不辞行路涩,琴书长与故人违。” 这里,诗人用“瓢笠”比喻自己的简朴生活,暗示他虽身处逆境但心无旁骛。而“琴书长与故人违”,说明由于世事变迁
诗句解析: 1. "屏分锦绣自岧峣" - 这一句描绘了罗浮山的景象,用“屏分锦绣”来形容山的秀丽,而“自岧峣”则表示其高耸且美丽。 2. "谁与秋深度铁桥" - 这句询问是否有人能与秋天一样深的情感或经历,暗示着某种深沉和孤独感。 3. "静夜寒林闻捣药" - 描述了一个安静的夜晚,在寒冷的树林里听到敲击声,可能是在捣制药材的声音。 4. "高楼明月过吹箫" - 这句通过对比
【诗句释义】 1. 秋深南浦一帆回,高阁临江复壮开。 译文:秋天已经很深了,南岸的港口有一只船帆正在归来,高高的阁楼面对着江水又显得壮观。 2. 孤屿乍晴云独去,寒潭初静雁飞来。 译文:突然晴朗的天空中,只有一只船在独自航行,寒冷的池塘刚刚平静下来,大雁就飞回来了。 3. 废兴多少同怀古,吟眺流连总爱才。 译文:废弃和兴盛有多少是与怀古情怀相联系的,吟咏欣赏美景总是喜爱才华横溢的人。 4.
【诗句注释】 寄王人土:寄给在外地做官的友人。 高歌每忆王昙首(王昙首):《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学书,初得笔法,甚重之,不治他工,而集古上真行、兰亭之后,傍习崔、杜以下二十家,师值子敬、右军,常言:‘一合韵,高之过于太清,低之过于沈郁’。又谓‘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王昙首即指王羲之,因避讳,故称王人土。 羡尔清狂世所稀:羡慕你超然尘世,不受拘束的豪情。
芭蕉 古砌风生处,空斋夜雨时。 不因情最澹,那得意无疑。 绿影清宜水,繁阴冷近帷。 露华迟素月,闲澹学书词。 注释: - 芭蕉:一种植物的名称。 - 古砌风生处:古老的砖墙在风中发出声音。 - 空斋夜雨时:空无一人的书房在夜晚下雨。 - 不因情最澹:不是因为感情淡漠,所以没有喜悦之情。 - 那得意无疑: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让我高兴的了。 - 绿影清宜水:绿色的阴影在水面上显得清新而宁静
翻译: 秋水,澄澈如霜叶,悠然漂荡在石矶。 水面映出影子虚渺欲尽,触物感受气息已先微。 鸿雁难以停留其影,芙蓉易解衣裳随波去。 扁舟中是谁?寒夜思念归途难归。 注释: 1. 湛湛:深而明亮的样子。 2. 浮:漂浮。 3. 石矶:水中的石头或岩石上的突出点。 4. 鉴形:比喻水面映像,形影。 5. 触物气先微:指水面上物体反射的光和气味都变得很微弱。 6. 鸿雁难留影:鸿雁飞过水面
夏夜望月 群峰摇夜翠,当夏亦凄清。 石壁分馀霭,疏林透薄明。 欲到板桥去,坐闻幽涧声。 柴门开复掩,飒飒谷风生。 注释: - 群峰摇夜翠:形容群山在夜晚的绿色中仿佛在摇曳。 - 当夏亦凄清:尽管是在夏天,但仍然让人觉得凄凉和寒冷。 - 石壁分馀霭:石头的墙壁上还留有雾气。 - 疏林透薄明:稀疏的树林透过阳光,显得明亮。 - 欲到板桥去:想要走到那片木板桥上去。 - 坐闻幽涧声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东亭留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偶然离竹院,经月在人群。——偶然:没有预先约定。 几夕东亭上,燃灯过夜分。——几夕:过了几个晚上;燃灯:点起灯光,这里指夜间;过夜分:度过一个晚上。 雨歇长春草,窗晴见白云。——歇:止息。 林下重期君。——挈:带着;挈瓢笠:背着斗笠。重期:再次约定
屏分锦绣自岧峣,谁与秋深度铁桥。 静夜寒林闻捣药,高楼明月过吹箫。 虎须远采临巉石,雀舌闲烹试瘿瓢。 惭愧头陀馀行苦,活泉引灌圃中苗
十年浪迹事俱非,会向烟霞洞壑归。 瓢笠不辞行路涩,琴书长与故人违。 鹿门妻子皈空尽,阳羡田庐举手挥。 此去东林胜犹在,白莲依旧赏心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