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蕡
红鞋金带荔枝花,三品词林内相家。 归去山中无个事,瓦瓶春水自煎茶。 注释:宋先生穿着红色的鞋子,戴着金色的腰带,在盛开的荔枝花丛中行走,他是三品官位的词臣,出身于内相之家。回到家中,宋先生没有什么事情要做,只是用瓦罐煮春水来泡茶。 赏析:本诗描写了宋先生辞官归隐的生活情趣,通过描绘他的服饰、环境、生活等方面,展现了他归隐后的宁静、自在和惬意。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注释】 致仕:辞官。归金华:归隐于金华山。双溪:指金华山的两条支流,名双溪。楞伽:佛经名。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宋先生归隐生活的颂扬。首联赞美宋先生功高震主而能及时引退;颔联写宋先生的隐居生活,在苍松翠柏环绕的双溪之畔,专心攻读佛经典籍;颈联写宋先生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全诗语言平易、质朴、自然,充满了诗人对宋先生的崇敬之情
羽衣来自大江西,打得旌阳铁柱碑。 闻道珊瑚缠乐石,碧潭清夜老龙嘶。 注释: 羽衣:指道士的服饰。来自大江西:来自四川峨眉山的大渡河边。 打得:用武力打下来。旌阳:指唐僖宗时的方士李遐周。他自称得道,曾自号“蓬莱子”,在成都建宫居住,又到剑阁、江陵等地讲道。李遐周死后,人们把他的尸体葬在大渡河边的仙人洞中,并在那里树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铁柱碑:传说李遐周被害后
注释: 后学没有老师,耽误了少年时期,在于(他)黄(国珍)。 想上陈情表,留下先生住讲坛。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在仕途中曾一度失意,但他的诗歌才华和艺术修养却得到了充分展现。这首诗就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敬意和祝福。 首句“后学无师误少年”,意思是说,后生们没有老师教导,耽误了青春年华。这既是对友人的批评,也是对自己的反省。在这里,“后学”是指那些还没有成名的年轻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送翰林宋先生致仕归金华二十五首 其十八》的后半部分。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已经给出,以下是后半部分的内容: 1. 近欲长参不语禅,水云飞尽月轮圆。 2. 惟馀一册龙门子,留与西江学者传。 逐句释义: 1. 近欲长参不语禅,水云飞尽月轮圆。 注释:我近来想要长期参禅,但无法静心,就像水云在天空中飘荡,直到月亮圆满为止。 2. 惟馀一册龙门子,留与西江学者传。 注释
荣归诏许老山坰,火枣交梨养性灵。 秘府图书翻阅尽,却从方士借丹经。 注释:翰林宋先生被允许荣耀地回归老家金华,他吃了火枣和交梨来保养他的性灵。他已经浏览完了宫中的藏书,于是又向道士借阅了《丹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送别翰林宋先生归金华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宋先生的敬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解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诗人在江边看到垂杨掩映下的白蘋,斜阳下啼鸟声中断了人的吟咏;朱红的楼阁和翠绿的箔帘已不可见,只留下寒城的暮云。全诗写景抒情,情与景融。 【答案】 译文:江边的杨柳垂下,覆盖着白色的浮萍,夕阳斜照,啼鸟断续,诗人的吟咏也随之而止,诗人看到这凄凉的景象,不禁黯然神伤,想到往日朱楼翠箔金碧辉煌的盛景已不在,只剩下了一带寒城锁住了暮色中的晚云。注释:过扬州二首(其一)
【注释】黄牛:耕牛。视草堂:指翰林学士院,唐时为修国史之所。水竹村:在金华山中。 【赏析】此诗是送归金华的翰林宋先生。诗的前两句写宋先生不用黄牛教子孙,而是专心致志于做学问;后一句则说他为儒三十余年,受到君主的厚恩。诗的第三、四句写他离开京城去金华时的情景:把在朝廷草拟诏书时的笔交给别人,自己则回到金华,题诗赞美那里的山水景色。“不用黄牛”与“却将视草堂前笔”,语似矛盾,实则相反
【注释】 玉树芝兰:比喻有德行的人。取次:随便,随意。小孙:宋先生的儿子。开岁:新年。元朝史:指《元史》。认得前编:指熟悉《元史》中的人物传记。老祖:指太皇(即忽必烈)。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以玉树、芝兰比其弟宋濂,称他德高望重;次句用“小孙”自谦,说自己儿子年幼,不能随父归金华;三、四句说在夜深人静时,父亲读《元史》,自己能从中发现许多熟悉的面孔和历史人物的事迹
注释:向山童请求润笔钱,回家时正好是早春的时节。在玉堂分取薇花树,种在双溪的浅水边。 赏析:这首诗是送别宋先生归金华之作。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是一首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