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心月
【注释】 出山:指隐居。相赞:互相赞扬。毒心:险恶用心。毒行:狠毒的行为。但见:只见。春风:喻指仁厚宽和的气度。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出山”与“入山”的不同态度。作者认为,人应安于隐居生活,不必去追求名利,否则就会陷入险境。同时,他也认为,人们应该以和为贵,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否则即使暂时得势,也不会长久地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用善良
注释: 巨岳何曾乏寸土,演若迷头狂未回。 参寻喜有得力句,突晓途中眼未开。 译文: 雄伟的山岳从未缺少一寸土地,像演若这样的迷失方向的人狂野未息。 在寻找中欣喜地得到了有力的诗句,突然天亮了,我还没睁开眼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山峰和人的形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首句“巨岳何曾乏寸土”,意为雄伟的山岳从不缺乏一寸土地。这里的“巨岳”指的是高大的山峰
【注释】 颂古二十一首其十八:这是作者的一首五言古诗,共二十二字,是《颂古》诗组中的第十八首。颂,即歌颂。古人在祭祀时,往往用诗歌来歌颂祖先的功德、功绩和美好品德。此首诗是赞美老和尚。 奇特:与众不同。 老尊宿:年高德劭的僧人。尊宿,佛教对僧人的敬称。 大无惭愧人:没有一点过错的人。 盘陀石:盘曲曲折不平的大石,多指险峻难行的山间小路。此指寺院中的一块巨石。 藕:莲藕。 喜见一番新
注释: 1. 偈颂一百五十首,其六十五:这是一首偈颂诗的序言,总共有150首,这里只是其中的第65首。 2. 于食等者:在饮食中,一切都是平等的。 3. 于法亦等者:在佛法中,一切都是平等的。 4. 法食双运:法律和食物都是平等的,同时进行。 5. 平等普薰:平等地传播。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一个观点:无论在哪里,无论是做什么,都应该保持平等的心态,不偏不倚,公平公正
前溪绿涨雨初晴,浮笠波心掌样平。 伎俩由来祇如此,放教急急奔前程。 注释: 颂古二十一首 其九: 在描述前溪绿涨雨初晴的景象时,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雨后的前溪绿意盎然,水面上泛起一层薄雾,仿佛是绿色的波浪。而那顶浮笠就像是掌一样平贴在水面上,与水面融为一体。 “伎俩”意为手法、技巧,这里指的是诗人所运用的写作技巧。而“伎俩由来祇如此”,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写法的欣赏和认同
【注释】 镜清湖心抛一饵:将鱼饵投入清澈见底的湖中。锦鳞跃浪上钩来:一条锦鲤跃起在波浪上跳跃着,被钓钩吸引上来。几乎掣断竿头线:差点拉断了钓竿上的线。引得傍观下钓台:引来旁人观看垂钓的人从高处下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垂钓时的情景。首句“镜清湖心抛一饵”,描写的是垂钓者把鱼饵投入湖中。次句“锦鳞跃浪上钩来”描绘了锦鲤跃起在波浪上跳跃着,被钓钩吸引上来的场景。第三句“几乎掣断竿头线”
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师的样子非常慈悲,他入草时和出草时的精神状态有何区别?射出了九重天的圣箭,为何还要隔岸观火,不亲自出手解决。 注释解释: - 国师:佛教中的高僧大德。 - 样子太慈悲:形容国师待人极为宽容、怜悯。 - 入草何如出草时:入草指入世为官,出草则指辞官归隐。诗人通过对比两者的状态,感叹世事无常。 - 射透九重圣箭子:射透九重天,比喻能力极强,穿透力极深,如同射穿了九重天的圣箭。 -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每行七个字。下面是它的逐句释义和注释: 颂古二十一首其十一 诗句解读 - “圣量凡情净尽时”:这里的“圣量”指的是圣人的胸怀和度量,而“凡情净尽时”则是指当一个人的心灵达到纯净无暇的境界时。 - “转身无路事还非”: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上的感悟,意思是在心灵的纯净达到了极致之后,再回首过去,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对与错、是与非的事情,现在看来都已不再重要。 -
注释:最好的地方是韶山,烟雾缭绕,山色翠绿,轻盈地笼罩着。我想要描绘这个地方,但还没有完成,只能听到猿猴和鸟儿的叫声。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对韶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首句“最好韶山境”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韶山的喜爱之情。次句“烟笼翠色轻”,以“烟笼”形容韶山的美丽景色,展现了韶山的自然之美。第三句“欲描描未就”,表现了诗人想要描绘韶山却难以完成的心情。最后一句“猿鸟一声声”
注释:我自己的冷暖我自己知道,祖辈的意愿西来的更问谁。 全体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须弥山上戴的是须弥山。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颂古》中的第二十一首。诗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深刻理解。 “自家冷暖自家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冷暖,这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态度。它告诉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