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心月
开眼入定赞 六用如如体不分,耳能观色眼能声。 而今老大宜安分,眼自观兮耳自听。 注释: - 开眼入定赞:这是对《金刚经》的赞美之词。“开眼”指的是睁开眼睛,进入定境;“入定”指的是进入禅定状态。 - 六用如如体不分:这里的“六用”指的是佛教中的六种用途(色、声、香、味、触、法),而“如如”则是佛教用语,指事物的本质或本性。“体不分”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并不分开,即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 -
释义: 倚着拐杖站立,是真正的般若(智慧)的体现。 手中拿着经文,怎么能够随便抄写呢? 如果长老不放下执着,就会被后辈尊者所怀疑
《颂古二十一首 其二十》是宋代诗人释心月的作品,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下面是这首诗及其注释和赏析: 1. 诗意解读: - “是身土木无知汉”:描述了一个人如同无知的土石一般,无法理解生命的真谛。 - “忍痛声中一皱眉”:表达了痛苦中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 - “好是南山射石虎”:用南山射石虎的故事来比喻面对困难时的英勇无畏。 - “纵饶没羽亦徒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观心论》。诗中描述了大自然中各种声音,如燕子的叫声、黄莺的歌唱、乌鸦和喜鹊的鸣叫等。这些声音虽然各异,但都来自于同一个生命体,即“闻性”。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也不会产生混淆。 当人们听到这些声音时,他们的内心却可能被这些声音所迷惑。这是因为人们无法区分不同的声音之间的区别,也无法理解它们背后的真实含义。这种对声音的误解和困惑被称为“声尘”。 在佛教中
【译文】 左手提鱼篮,右手挽衣袂。 在茫茫尘世中,她的声音如此响亮。 倾国倾城,眼睛豁然开朗, 早就看到白云在千里之外。 【注释】 左提鱼篮:用左手提着鱼篮。提,提拿。篮是篮子,用来装活鱼用的。 右搴衣袂(qian mèi):用右手撩起衣服的下摆。搴,撩。 浩浩尘中:在茫茫尘世里。浩浩,广大的样子。 一声活底:指她清脆悦耳的声音。 倾国倾城:形容女子美貌。倾国,倾倒一国的美女。 眼豁开
这首诗的译文是: 春日里,鸟儿在白天鸣叫;秋天里,虫子在晚上呜咽。 所有的动物,都能听到声音,只有观音菩萨听不到,这是为什么? 通过观察和理解,人们能够觉悟,看到自己的面目,超越其他学问。 注释: - 春禽昼啼:春天里的鸟在白天叫。 - 秋虫夜吟:秋天的虫子在晚上叫。 - 有耳皆闻:所有有耳朵的动物都能听到声音。 - 何独观音:为什么唯独观音菩萨听不到? - 如是而知:通过观察和理解。 -
【注释】 颂古:指宋末元初诗人周密的《绝妙好词》,其序云:“余戏为词,每篇自起一韵,后有继声者,辄前篇易韵以合之,谓之 绝妙好词。今诸公又继作,遂复叠出,非特一时之调也。”二十一首:指周密所撰的《绝妙好词》中咏叹二十一人的作品。浑仑:指南宋诗人陆游。拈起:抓住。好风规:比喻善于把握机遇。石火:比喻极短暂的时间。已:就。较:较量、比较。金峰窠窟:即金谷(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在洛阳金墉城西造别墅
【注释】 颂古:指古代的咏史之作。 二十二:指唐代诗人李白的诗篇《古风》共有二十首,所以称“颂古”为“二十一首”。 其二十一:这是第二十二首。 沧海龙起:大海波澜壮阔,有如蛟龙在翻腾。比喻国家强盛。 虎出林端:老虎威猛,从山林中走出来,形容气势雄壮。 下也急着:走下来时,脚步急促,好像急着要干某事。 眼着:眼睛盯着、注视着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古之作
【注释】 出山:指隐居。相赞:互相赞扬。毒心:险恶用心。毒行:狠毒的行为。但见:只见。春风:喻指仁厚宽和的气度。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出山”与“入山”的不同态度。作者认为,人应安于隐居生活,不必去追求名利,否则就会陷入险境。同时,他也认为,人们应该以和为贵,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否则即使暂时得势,也不会长久地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用善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然后结合注释进行理解,最后再进行赏析。注意不要答非所问。 “觉天无云”的意思是:天空中没有云彩。 “性海”指本性,佛家用语,即佛性。这里指观音菩萨。 “玉轮蘸影”意思是:月亮在水面上倒映出皎洁的光辉。 “金浪翻空”意思是:金光闪闪的波浪翻腾在空中。 “观世音”指观音菩萨。 “我亦游其中”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