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语莺吟,鸦鸣鹊噪。
声有差殊,闻无颠倒。
闻性既寂,声尘亦空。
一点悲心,在处圆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观心论》。诗中描述了大自然中各种声音,如燕子的叫声、黄莺的歌唱、乌鸦和喜鹊的鸣叫等。这些声音虽然各异,但都来自于同一个生命体,即“闻性”。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也不会产生混淆。
当人们听到这些声音时,他们的内心却可能被这些声音所迷惑。这是因为人们无法区分不同的声音之间的区别,也无法理解它们背后的真实含义。这种对声音的误解和困惑被称为“声尘”。
在佛教中,声尘是指一切有为之法,包括五蕴(色、受、想、行、识)以及无为之法,都是因缘和合而存在的现象。声尘是众生烦恼的根源之一,也是修行者需要努力摆脱的目标。
在这首诗中,作者强调了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才能认识到声音的本质。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虚假的声音,避免陷入它们的陷阱。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中的各种声音的描述,揭示了它们背后的本质和意义。它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时,要有一颗清醒的心,不被表象所迷惑,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