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心月
【注】: 1. 山偈奉饯九江纯禅者归东林受业: 山间偶作偈诗来送别九江的纯禅大师回东林寺学习佛法。 2. 誵讹:指佛经中的错漏和讹误。 3. 十卜干千不较多: 用佛教中比喻修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比作“一念”的功夫,强调了修行是“一念”的努力,不是多。 4. 东林:地名,在江西九江县,为禅宗寺院。 5. 受业:即学佛,修学佛法。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注释: 臭庵:臭气冲天的庵子。 自家汗气不曾觉,口未曾开人已知:自己的汗臭味儿,自己都没感觉到,但别人却能闻出来。 熏出苏州二石佛,一人掩鼻一攒眉:指在庵子里烧香熏拜,熏出了两个石雕佛像,有人捂着鼻子皱起了眉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臭气冲天的庵子,通过描绘庵子的臭味和人们的反应,生动地描绘了庵子的恶臭。 诗的开头,用“自家汗气不曾觉,口未曾开人已知”两句,形象地刻画了自己对庵子的嗅觉感受
注释: - 一苇亭:指诗人自己的名字或别号。 - 长江:指长江水。 - 一苇浪花:指江上波浪上的浪花。 - 合国咸知:全国的人都知道,这里指全国的文人雅士。不再来:再也没有了。表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感慨之情。 - 千古:千年,代指过去。 - 凭栏:靠在栏杆上。 - 惆怅:伤感、忧郁。 - 岂知:哪里知道,哪里能想到。 - 脚下滑如苔:脚底滑得像长满了苔藓一样。 赏析:
【解析】 “见山亭”是诗题,交代了诗歌写作的场所。 “柳陌花衢烂熳游,不知日月去如流。”意思是在柳树成荫的小路和繁花似锦的大路上尽情游玩,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下,时光匆匆流逝。 “抬眸忽见家山在,双手难遮满面羞。”意思是抬头一看,忽然发现家乡就在不远处,但自己却手足无措,难以掩饰满含泪水的脸。 【答案】 见山亭 柳陌花衢烂熳游,不知日月去如流。 抬眸忽见家山在,双手难遮满面羞。 赏析
注释: 1. 参玄曾未造玄微:在参悟禅宗的玄学时,并未深入到玄学的细微之处。 2. 肯学新丰十不归:不愿意像新丰人一样,十年九不回家。 3. 归举清凉答佛话:回到家里,用清凉的话回答佛祖的问题。 4. 教娘知有祖师机:让母亲知道有祖师传授的玄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超禅人归省亲的赞美之情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超禅人的形象描写和对其行为的肯定,表达了对他归省亲的赞赏之情。同时
我们要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 1. 逐句释义: - 首句“再刊大慧语”中,“再刊”意味着重新刊印或出版;“大慧语”则指的是非常智慧的话语或深刻的理解。这里强调的是某种智慧或知识需要被重新审视和传播。 - 第二句“妙喜胸中流出底”中的“妙喜”可能表示一种喜悦或者满足的情感,而“胸中流出底”则可能暗示着某种深刻的领悟或感悟。 - 第三句“重华天子手亲书”中的“重华”可能是对中华或皇帝的尊称
这首诗的注释是: “菩提桥”:即石桥,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 石头一路平如掌:石头平坦得像手掌一样。 步步风波险处行:每一步都踩在波涛上行走。 渡马渡驴都莫问:不要过河。 等闲夺得祖师名: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祖师的名声。 赏析: 这首诗以石头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石桥的图画,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道路的深刻理解。 首句“石头一路平如掌”,形象地描绘了石头平坦如掌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注释:佛祖亲自传达真命脉,橘洲笔底发出渊源。 郁乎光焰十万丈,只贵知音一印传。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佛法的敬仰之情。诗中通过“佛祖亲传真命脉”和“橘洲笔底发渊源”等词句,表达了对佛法源头的崇敬之情。而“郁乎光焰十万丈”,则形象地描绘了佛法的光辉照耀万物的景象。最后一句“只贵知音一印传”,则是说真正理解佛法的人,只需要一个印子(即一种象征)就能领悟其中的精髓。整首诗充满了敬畏与赞美之情
【诗句释义】: 1. 明鉴先生:比喻能洞察事物真相的人。 2. 支干:这里指的是树枝。 3. 念二金钉子:指树的枝干上挂着的两个铁环,形状像钉子,用以固定树枝。 4. 变态无穷无尽时:指树木生长形态千变万化,没有尽头。 5. 尽大地:整个大地。 6. 都钉定:所有人都被固定住了。 7. 知后更谁知:知道之后又有谁能知道呢?表达了一种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和理解的困惑或无奈。 【译文】:
【注释】 少室山:在洛阳市西北,是五岳之一。少室门庭:指少室山的门户。“少室”二字,意即“门庭冷落”。冷似冰:极言少室山之高峻寒冷。师:这里用作动词,意即“立于”。一沉吟:一沉吟就是思考,表示深思。齐腰三尺深:齐腰深即指水深到腰部。 译文: 少室山的门户冷落如同冰雪一般,可师曾在这里沉思良久。夜幕降临,各自感受到寒冷,不要等到水深到了腰部才醒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