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恬
【注释】: 1. 句其二:指这首诗的第二句。 2. 微波:水波荡漾的样子,这里指水面上泛着的光粼粼的水波。 3. 晴墩:晴好的山包或小岛。 4. 悬壁:高高的峭壁。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首句“微波荡晴墩,倒影动悬壁”,写的是阳光下的水面,水波荡漾,映照着晴好的山包,使得山峰的影子在水面上晃动。 次句“风来帆去浪花飞”,风吹来时,船上的帆被吹得翻飞起来
注释1:长驱:指笔力强劲。浑无碍:毫无阻遏。 注释2:春蚕:比喻写作时像春蚕一样辛勤,吃食桑叶。 赏析:首句是写诗人挥笔如风,笔势强健有力,没有一点阻碍,好像能横扫一切障碍。次句则以春蚕喻写作的艰辛。春天蚕儿在桑叶上吐丝作茧,不停地吃着桑叶,最后化成飞蛾,死去了。这是为了养蚕吐丝作茧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作者以“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自己写作的辛劳,表达了对写作劳动的珍视与尊重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蹇驴昨日雪蒙蒙 - 蹇驴:这里指的可能是一匹老驴,因为“蹇”通常用来描述行走困难的状态,可能是指驴年或衰老。 - 雪蒙蒙:形容雪花纷飞,朦胧不清的景象。 - 注释:描述的是昨天下雪时的情景,老驴在雪中艰难前行。 - 译文:昨天的早晨,大雪覆盖了一切,我那匹老驴在雪地里艰难前行。 2. 破帽呼舟古渡风 - 破帽:破旧的草帽,可能意味着贫穷或者旅途中的辛劳。 - 呼舟
【注释】 ①“睡起”四句:写诗人因雪景而触发的感想。睡起,醒来。眼光烁,眼睛明亮有神。拥衾,抱着被子。缩劲,指伸长身体。高吟,大声吟咏。②“推转”二句:写诗人推开窗子观看雪景后的感受。小窗,窗户不大。琼林,美玉砌成的园林,这里比喻雪景。 【译文】 一觉醒来,眼明目亮,把被子裹紧身子,伸长了身体高声吟咏起来。推开窗户一看,外面是松树林,一片白茫茫的雪海。 【赏析】 此诗写初冬观雪情景
遇昱岭 直上最高头,无人独少留。 万山皆在下,千里入双眸。 马傍松边立,云从脚底浮。 倚天一长啸,红日满沧洲。 【注释】: 1. “直上最高头”:意指山峰陡峭直上,直达顶峰。 2. “无人独少留”:表示山峰之高峻,人迹罕至。 3. “万山皆在下”:形容群山环绕,如众星捧月。 4. “千里入双眸”:形容景色辽阔,仿佛双眼能洞察千里之外。 5. “马傍松边立”:描绘马儿在松树旁休息的景象。 6.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翻译: 春天的科举考试结束后,暂且在西湖徘徊。十里荷花还未盛开。笑着指向西湖,说等有空我还要再来。 注释: 1. 杭都游湖上:杭州西湖游赏。 2. 春闱试罢:指春天参加科考之后。 3. 且徘徊;暂且在。 4. 十里荷花:形容西湖景色美丽。 5. 笑指:笑着说。 6. 西湖:即杭州西湖,是江南名胜之一。 7. 归去:回去的意思。 8. 闲应:有空的时候。 赏析:
春闱试罢且徘徊,十里荷花浑未开。 笑指西湖且归去,闲时应待我重来。
直上最高头,无人独少留。 万山皆在下,千里入双眸。 马傍松边立,云从脚底浮。 倚天一长啸,红日满沧洲。
方恬是宋朝的诗人。 方恬(约1178年-1249年)是宋徽州歙县人,字元养,一字仲退,号鉴轩。他在试礼部时名列第一,随后教授于荆门。周必大、李焘、程大昌等知名学者都曾推荐他,最终他被授太平州教官,并被任命为太学博士
方恬是宋朝的诗人。 方恬(约1178年-1249年)是宋徽州歙县人,字元养,一字仲退,号鉴轩。他在试礼部时名列第一,随后教授于荆门。周必大、李焘、程大昌等知名学者都曾推荐他,最终他被授太平州教官,并被任命为太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