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
砥柱 禹凿锋鈚后,巍峨直至今。 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 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 拄天形突兀,逐浪势浮沉。 岸向秋涛射,祠斑夜涨侵。 喷香龙上下,刷羽鸟登临。 祇有尖迎日,曾无柱影阴。 旧碑文字在,遗事可追寻。 注释: - 砥柱:指位于黄河中游的石梁山,又称西岳华山、山西龙门山。 - 禹凿锋鈚后:大禹开凿了石梁山的通道。 - 巍峨直至今:石梁山仍然屹立不倒。 - 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
【注释】: 奉荣帖:这是一封书信。 奉:敬,恭敬地。 荣:荣誉,荣耀。 示:意,指所要。 承已上讫:承蒙你(我)已经全部接受下来。 惟增庆悦:只有增加喜庆喜悦之情。 下情但多欣惬:在下的心意只是更加满意、舒畅。 垂情问以所要:您垂询我有什么要求。 悚荷难任:受宠若惊,难以承受。 偿有赤箭:我正好有一些赤箭。 时寄及三五两:有时寄来以及三到五斤(一斤等于十两)。 以扶衰病:用来帮助我的衰老和疾病。
诗句释义:伏审帖。 译文:请审察我的来信。 注释:伏,审察。姊姊八月定发,弟与廿八弟同从行,远闻不胜忭跃。今日元七来,望弟速到极也。愿在路谘闻,不停滞,幸甚。未即展豁,尚增悢悢,不一一。公权呈廿三弟、廿六弟、廿八弟、卅弟处,卅一弟意不殊,前要小楷,后使送往。空。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收到弟弟的回信后写给弟弟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弟弟的关心和支持。同时
【注释】 公权:指唐宣宗李忱(817年-890年),唐代诗人。“蒙诏”即受到诏书的任命。出守翰林:出任翰林学士的官职。翰林学士是皇帝身边的文臣,职掌起草文书、记录言行等重要政务。“职在闲冷”意为职位清闲而冷落。亲情嘱托:指父母对儿子的嘱咐和期望。“谁肯响应”意为谁会答应父母的请求?“深察感幸”,表示自己深感幸运地得到这个机会去实现父母的愿望。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思想情感进行分析判断。本诗前两句写诗人虽未参加战事,但却为边地将士们送去春衣;后两句写诗人感激皇恩,以献上春衣相报。全诗表达的是以“春衣”为媒介,表达诗人与边地将士之间深厚感情的思想主旨。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意思是说去年虽然没有战事,今年也不能回去。去岁:去年。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注释】 1. 应制:应答皇帝的诏令。 2. 贺:祝贺。 3. 边军支春衣:边地的士兵在春天的时候,因为天气寒冷,需要穿暖和的衣服才能抵御寒气。 4. 挟纩非真纩:这里的“纩”指的是棉花,是古代的一种保暖材料。“挟纩”是指把棉花放在怀里取暖。而真正的棉花是白色的,所以这里用的是比喻的意思。 5. 分衣是假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士兵们的衣服并不是真的用来保暖的,而是被分配了。 6. 从今貔武士
这首诗是一首宫词,通过描写一位失宠的嫔妃得到皇帝重新宠爱的情景,反映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 首句“不分前时忤主恩”,意为之前因为得罪了皇上而受到冷落。这里用“分”字表示时间的长短,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 第二句“已甘寂寞守长门”,意味着她现在已经忍受了孤独的生活,守在冷宫之中。这一句描绘了她失宠后的凄凉生活,同时也暗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第三句“今朝却得君王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作品思想感情的基本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此题要注意“朱审偏能视夕岚”一句中的“偏能”,这是诗人对朱审的评价;“写秋潭”是朱审在山水画中所表现的内容。“一顾西墙画
禹凿锋鈚后,巍峨直至今。 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 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 拄天形突兀,逐浪势浮沉。 岸向秋涛射,祠斑夜涨侵。 喷香龙上下,刷羽鸟登临。 祇有尖迎日,曾无柱影阴。 旧碑文字在,遗事可追寻
奉荣示,承已上讫,惟增庆悦,下情但多欣惬。垂情问以所要,悚荷难任。偿有赤箭,时寄及三五两,以扶衰病,便是厚惠。不具,公权状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