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首句:“皓首犹夸八尺躯”,意思是指年老的人还在夸耀自己八尺高的身躯。 - 第二句:“入门长揖岂豪粗”,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进门时,他会向对方鞠躬致敬,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粗鲁。 - 第三句:“时人不识监门吏”,意思是说,当时的人们都不认识这位监门吏。 - 第四句:“英主偏知好酒徒”,“英主”是指一个英明的主公,“好酒徒”是指喜欢饮酒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
【注释】 观潮:观瞻大海的潮汛。江上:在长江上。八月:指农历七月十五,为潮汛最盛之时。越徼:南方边陲地区。事闻:史传记载。鸱夷:《史记》中说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变名易姓”,逃隐到陶朱里,自称鸱夷子皮。这里泛指隐居之人。 【赏析】 此诗是作者观潮时的即兴之作。首联写八月之潮,气势磅礴;颔联以雄阔之笔描绘了八月观潮时的景象;颈联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咏史十二首·始皇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或赵正)、祖龙、吕政,史书多作秦王政。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 诗云:“刀笔区区起沛丰,经纶事业尽关中。”秦始皇以铁与火的威力,从一个小小的贵族之子成长为万世瞩目的帝王。他的一生,既是权力的巅峰也是悲剧的开始。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
这首诗是咏史十二首中的一首,诗人通过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忆昔看羊海上居,雪寒犹是啮毡馀。 注释:回忆起当年看到秦始皇在海上居住的情景,即使天气寒冷,他仍然穿着羊毛制成的裘衣。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秦始皇的坚韧和毅力,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2. 丐奴但识羝无乳,汉使能令雁有书。 注释
【注】 忆:回忆 棹:船桨 清事:清闲之事 何由再:如何再有 阻绝:阻隔 鬓:指发鬓,这里代指年岁。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以清新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描绘了湖边人家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对往昔悠闲生活的怀念之情。 首句“家住西湖湖水湾”,描绘了诗人居住地的位置,即位于西湖之畔的湖湾。这里的“水湾”指的是靠近水边的弯曲地带,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感觉。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
诗句释义 1 博浪沙中亦浪谋:描述的是秦始皇在博浪沙的一次暗杀行动。博浪沙,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附近。这里指的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47年的一次政治阴谋——他派遣刺客刺杀了韩国的宰相,企图削弱其国力。 2. 圯桥一变运机筹:圯桥是一处著名的历史遗迹,与刘邦有关。刘邦曾经通过这个桥梁时,得到了张良的帮助和建议。这里的“运机筹”意味着使用策略、智慧或机遇来改变局面。 3.
咏史十二首·其一·始皇 驰车霸上语张良,舞剑鸿门却项庄。 交友恩深虽可报,君臣义重忍相忘。 楚歌自此闻垓下,汉爵徒能得射阳。 若识五文龙虎气,丁公遭戮独堪伤。 赏析: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秦始皇的威名和历史地位,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诗人通过对秦始皇的形象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的威严与权力。他不仅能够驾驭天下、征服六国,还具有超凡的治理能力
咏史十二首·其一·始皇 冠玉平生擅美姿,已于分肉见施为。 声名此日齐三杰,筹策当年用六奇。 周勃固知才不逮,王陵仍有节难移。 试看诸吕封王后,汉鼎端如一线危。 注释: 冠玉:形容人外貌英俊或美丽。 擅美姿:拥有美好的气质或容貌。 于:在。 分肉:比喻做事细致周到。 施为:行为举止。 声名:名声和声望。 齐:相等。 齐三杰:与三位杰出的人物相提并论。 筹策:计谋策略。 当年:那时候。 六奇
诗句概述: 《咏史十二首(其一) 始皇》:李昱 六国雄吞似建瓴,皂斿从此任严刑。南巡禹穴功虽刻,东度蓬莱术不灵。持璧先知祖龙死,载车难掩鲍鱼腥。骊山草木同衰朽,万古依然自六经。 翻译与解释: - “六国雄吞似建瓴,皂斿从此任严刑。”:六国曾经强盛如大水冲天之势,如今却沦为严刑峻法之下的牺牲品。 - “南巡禹穴功虽刻,东度蓬莱术不灵。”:秦始皇南巡禹穴(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的地点)虽然有所成就
诗句翻译与赏析: 1. 过人才气更重瞳 - 描述秦始皇(始皇)非凡的才能和独特的眼睛颜色。"过人"意指超越常人,"重瞳"则是指他有着两个瞳孔,这种特征在历史上通常与帝王相联系,暗示其非凡的能力和可能的神秘背景。 2. 惯与神骓立战功 - 形容秦始皇善于运用和驯服马匹,并且多次立下战功。"神骓"可能是对某匹特别勇猛或神奇的马的描述,而"立战功"则表明他不仅拥有强大的力量,还具备出色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