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首犹夸八尺躯,入门长揖岂豪粗。
时人不识监门吏,英主偏知好酒徒。
东下齐城从染镬,西开汉国未分符。
虽于青史惭前箸,曾是区区一竖儒。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首句:“皓首犹夸八尺躯”,意思是指年老的人还在夸耀自己八尺高的身躯。
- 第二句:“入门长揖岂豪粗”,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进门时,他会向对方鞠躬致敬,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粗鲁。
- 第三句:“时人不识监门吏”,意思是说,当时的人们都不认识这位监门吏。
- 第四句:“英主偏知好酒徒”,“英主”是指一个英明的主公,“好酒徒”是指喜欢饮酒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英明的主公却偏爱那些喜欢饮酒的人。
- 第五句:“东下齐城从染镬”,意思是说,他向东前往齐国,并在那里接受了惩罚。
- 第六句:“西开汉国未分符”,意思是说,他在西方打开了汉朝的大门,但还没有分配土地给那里的人民。
- 第七句:“虽于青史惭前箸”,“青史”指史书,“前箸”是古人写字用的东西,放在笔端,用来帮助握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他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高。
- 第八句:“曾是区区一竖儒”,“区区一竖儒”是古代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曾经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四句。它通过描述一个年老的人在进入皇宫后被拒绝的场景,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高的事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感慨。
诗人以“皓首犹夸八尺躯”开始,描绘了一个年老的人还在夸耀自己八尺高的身躯的形象。这个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年老的人物仍然保持着自信和自尊的态度。然后,“入门长揖岂豪粗”一句,则进一步展现了他的谦逊和礼貌。这里的“入门长揖”形象地描绘了他的恭敬态度,而“岂豪粗”则是对这种态度的否定,强调了他并不粗鲁,而是有着良好的修养。
“时人不识监门吏”一句,则揭示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这里的“监门吏”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城门和守卫的工作。然而,由于他的身份较低微,因此当时的人并没有认识到他的价值。这一句既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也表现了他的谦虚和低调的态度。
“英主偏知好酒徒”一句,又展示了他的与众不同之处。这里的“英主”是指英明的君主,“好酒徒”则是喜欢饮酒的人。然而,尽管他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但他却偏爱那些喜欢饮酒的人。这一句不仅揭示了他的个人特点,也反映了他与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差异。
“东下齐城从染镬”一句,则描绘了他的冒险精神。这里的“染镬”是一种古代刑具,用于惩罚犯罪者。他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表明他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决心。而“西开汉国未分符”一句,则是对他开创新局面的肯定。虽然当时他还是一个无名之辈,但他却在西方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整首诗歌通过对一个年老人物的描述和评价,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变化。同时,它也传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