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俯
诗句原文: 君过秋浦正逢秋,亦到枞阳皖水头。 九派先将明月去,三峰少为白云留。 注释解释: - 君过秋浦正逢秋:这里的“君”可能指的是一位过往的行人或官员,他在秋天的时节经过秋浦(今安徽境内的一个地名),恰好正值秋天。 - 亦到枞阳皖水头: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而“皖水头”则指代的是安庆市附近的长江沿岸,诗人通过描述这一地理位置,表达了自己的行踪与所见。 - 九派先将明月去
太平州二首 便风击鼓太平州,斜日落帆大信口。 二年两见黄山塔,平生不饮姑孰酒。 诗意与翻译: 诗句一: “便风击鼓太平州,斜日落帆大信口。” - 注释: “便风击鼓”描绘出一种热闹非凡的景象,而“斜日落帆”则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形成了鲜明对比。 - 翻译: 在风和日丽的太平州,人们击鼓欢庆,斜阳下船只缓缓地驶离码头,仿佛一切都在信口开河。 诗句二: “二年两见黄山塔,平生不饮姑孰酒。”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庐陵中秋对月”是全诗的第一句,诗人写自己在庐陵的中秋节夜晚对着月亮吟诵诗句。首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岭近山相属,江通水不流”,这两句的意思是:群山环绕着的丘陵,与远处的山峰连成一体;长江的水波与江面连在一起
云洞看云坐,月岩和月留。 元来是野老,强唤作知州。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一幅深秋早晨在云中观云、月岩赏月的生动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之情。首句“云洞看云坐”,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云雾缭绕、神秘莫测的地方。这里的“云”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一种心境的象征,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以下是对徐俯《咏史·楚汉分争辨士忧,东归那复割鸿沟。郑君立义不名藉,项伯胡颜肯姓刘》逐句的翻译和注解: 1. 诗句释义: - 楚汉分争辨士忧:楚国和汉朝之间的战争导致了众多士人的忧虑。 - 东归那复割鸿沟:他们最终决定回到各自的国家,结束了在鸿沟地区的争斗。 2. 译文: - 在那繁华绮丽的江南富庶之地,无限的恩宠和肆意报怨齐集于名流士林。 - 楚汉之间的纷争让许多有见识的人都感到忧虑。 -
【解析】 “清逸楼”是题目,全诗四句。冯高览章贡:冯高的《览章贡》诗,即《登章贡》这首诗;登楼见吴楚:登上了清逸楼,看到了吴地和楚地;帆远行尽山:帆船驶向远方,已经看不到山了;江长流入雾:大江滔滔不断,一直流入烟雾中。 【答案】 示例一:清逸楼 冯高览章贡 登楼见吴楚 帆远行尽山, 江长流入雾。 译文: 我站在清逸楼上,眺望着吴楚之地,看见远处的帆船已驶向远方,连山的影子也看不见了,江水滔滔不尽
注释: 舒州:古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郡下客:指古代地方官员对下属的一种谦称。 水边居:指诗人居住在水边。 秋水月为昼:秋天时,月亮升起后照在江面上,仿佛白天一般。 春风花作庐:春风拂过花朵,花香四溢,宛如一座小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诗人居住环境的诗。诗人以“郡下客”和“水边居”自谦地表达了自己的地位低下,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秋水月为昼”,这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注释】 舒州:古县名,今属安徽。 林依玉照远:形容山峦叠嶂,树木苍翠欲滴,犹如玉石般晶莹剔透。 云为石盆留:形容山势起伏,如云朵飘散在山谷间,仿佛是大自然的石盆。 春色年年好:形容春天景色美好,每年春天都如此。 溪山事事幽:形容山水之间,每一件事都显得宁静、幽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首句“林依玉照远”,形象地表达了山林之景,如同玉石一般晶莹剔透,令人心旷神怡
【注释】 衮衮:形容人众多貌。见:被看见或见到。不闻:没有听到。张、许是唐代著名的宰相,他们二人在开元天宝时期任丞相,故以“张”和“许”指代。名在台省中:“台省”指御史台。台省是古代的监察部门。 【赏析】 《双庙》一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当时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诗中通过描写两位名臣(张与许)被供奉在两座庙中的情景,反映了当时朝廷中权臣当道,贤良失职的现实。全诗用“衮衮见诸公”起句
【注释】: 鄡子:地名。 值:遇到。 风雨:风雨,风雨交加。 重湖:指洞庭湖。 支川:指长江的支流。 颠风:狂风。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了诗人在暴风雨中的感受和所见到的景色。 首句“鄡子值风雨”,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天气状况;二句“重湖浪正起”是说洞庭湖上波涛汹涌;三句“支川舟不行”则是说长江支流的小船上没有行船。 前两句写景,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后两句抒情:“急雨夜卧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