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过
脱我芒鞋与杖藜,强随车盖著荷衣。 青山绿水苦相唤,细雨斜风不忍归。 幸有琉璃倾琥珀,何妨粉黛湿珠玑。 潇湘起我江湖兴,只恐扁舟明日非。 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句释义 - 脱我芒鞋与杖藜:摆脱我的破旧的鞋子和手杖,穿上轻便的行装。 - 强随车盖著荷衣:勉强跟随在车盖上穿着荷花做成的衣服。 - 青山绿水苦相唤:青山绿水仿佛在催促着我,让我不忍心离开。 - 幸有琉璃倾琥珀:幸运的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共四句。 第1句:“暂抛彭泽故园归,趁见春山笋蕨齐。” 注释:暂时放弃了在彭泽的家园,回到家乡。趁着春天的到来,看到了山上长满嫩芽的竹笋和草药。 赏析: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这里的“彭泽”是指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而“故园”则代表了他心中的家园。 第2句:“不谓简书诚可畏,便寻渔钓欲重携。” 注释:不曾想到
次韵伯元咏牡丹二首 珍重谁移洛下根,玉盘径尺露花新。 不劳铅粉强为色,自是肌肤淑且真。 美恶本非春有意,栽培直恐伎凝神。 空斋独嗅无人赏,鼻送幽香息息匀。 注释: 1. 珍重:珍惜。 2. 洛下:洛阳,这里指洛阳的牡丹。 3. 玉盘径尺:比喻牡丹的花朵像玉盘中的一块玉石。 4. 露花新:形容牡丹花开得新鲜美丽。 5. 不劳铅粉强为色:意思是说牡丹本身已经足够美丽,不需要人为地修饰来增加其颜色。
次韵伯元咏牡丹二首 草木无情解悦人,徒因见少得名新。 剪裁罗绮空争似,研合丹青太逼真。 尤物端能耗地力,痴儿竟欲费精神。 愿回春色归南亩,变作秋成玉粒匀。 注释:草木没有感情但却能给人带来愉悦,这是因为它们看到别人欣赏自己的美丽而高兴。然而,人们却因为见到它们的美丽而给自己取名“新”。剪裁的罗绮(华丽的衣服)虽然华丽,但却比不上牡丹的美丽;研磨的丹青(绘画用的颜料)虽然逼真,但也比不上牡丹的艳丽
家风凛凛嗣前尘,元祐庵中老道人。 形似子綦独枯槁,诗如开府日清新。 功名轩冕真馀事,富贵籧篨误此身。 不有胸中陂万顷,肯教白发负青春。 译文: 家风严谨严肃传承着前人的美德和风范,元祐年间的庵中隐居了一位年迈的老道士。他的外貌如同庄子笔下的子綦一般孤独而枯萎,但诗歌却宛如魏晋时期开府时的清新脱俗。追求功名利禄只是多余的事情,过分追求富贵却会误了自身的本心。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从下列角度任选两个对本诗作简要赏析。”,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手法、作用等。 (1)拟人,是赋予非人类的对象以人的言行或感情的方式。 (2)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把一件事比作另一件事或把一种性质的事物比作另一种性质的事物。 (3)借景抒情,是借助于对景物的描写
【注释】: 1. 与王子敏:指王敏。王敏,字子敏,号东阳,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丰二年(公元一〇七八年),进士及第,官至中书舍人。曾因事被贬岭南,后复职,卒于官。子敏与苏轼交好,东坡有诗赠之。十年:这里是指从元丰二年(公元一〇七八年)到元祐七年(公元一〇八二)间,苏轼在黄州任知州时的时间。 2. 汝:你。见招以书往从之闻其斋素卧病:你来信请我前去拜访你。闻:得知。斋素:指素食,吃素。卧病
【注释】 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家族,当时为世家大族。 碧梧翠竹:指茂密的树木。 禁琐:皇宫中的锁钥。 关河:关塞山河。 秋鸿凌绝漠:秋天的大雁飞过边关,越过沙漠。 甘泉:即长安,古都。 蒲鞭:古代用以打人的木杖。 【赏析】 《次韵赵承之寄保德倅王粹公》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此诗作于元祐八年(西元一〇八九年)作者任同知颍州军州事时。赵承之,赵令畤,与作者有交往,曾从其学。王粹公即王粹卿,字粹之
倦客难堪走世尘,空嗟林下见何人。 坐令岁月徂清夜,梦想田园趁食新。 老境已侵无几发,垂堂共爱不赀身。 一官聊为家山往,要看明年濯锦春。 译文: 倦于世事的旅人难以忍受世间的喧嚣与纷扰,只能在寂静的山林中感慨何时能再见到知音。 日夜消磨在时光的流逝中,心中却依然怀揣着对那片宁静田园的梦想。 岁月无情地侵蚀着年华,白发渐生,但仍然珍惜生命,不愿虚度光阴。 虽然只是一官半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送李稙 译文:在淮山脚下,清澈的水流汇聚成罗带般环绕的山峰。顿感山川之美,无与伦比;深知人物关系之重要。年轻的你愿意做小坡的客人,来同陋巷颜的我一起享受瓢饮的乐趣。不会因为莼羹鲈鱼而产生思乡之情,因为我就在白云之间,与你相聚。 注释: - 浊流尽处:指河流在此处已经干涸,只剩下一片平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