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题解】此诗作于作者罢相归田后,寄寓吴地时所作。黄门指唐玄宗所赐的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之职,唐时官阶为三品。浮玉,唐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王”为“玉”。 【注释】廿年江海鬓成丝:二十年来,鬓边白发如丝。 无复鱼肠报所知:再没有鱼肠剑那样的宝剑了。鱼肠剑,即吴钩剑,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造。 林水漫传濠濮意:满眼是林泉山水,流露出濠上濮上隐逸的意境,濠濮指春秋时宋人卞庄子在濠梁之上击鱼而乐的故事
《题西溪图赠虞德园吏部》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逐步分析这首诗: 1. 诗句解析: - 三竺溪流独木桥:描述了一幅画面,三座寺庙位于溪流旁,一座独木桥横跨在溪上。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 - 逋仙犹自发长谣:这里的“逋仙”可能是指传说中的隐士,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位隐士的怀念和敬仰。而“自发长谣”则意味着这位隐士在孤独中仍然保持着内心的自由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画来描绘自己的心迹。第一句“卧数嵩峰听五湖”,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诗人在嵩山之巅躺着,聆听着五湖的波涛。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是中国五岳之一,诗人在这里卧着,是为了倾听五湖的波涛之声。第二句“烟霞供具属模糊”,则描绘了一幅朦胧的画面:烟霞缭绕之中,湖面显得模糊不清。这里的“烟霞”是指云雾中的山峦和湖水,而“模糊”则是形容这些景象的朦胧之美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寿陈廉崖的画像。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蚤遂初衣鬓未华”:蚤遂初指的是年轻人,初衣指的是年轻的装束,这里指的是年轻时的自己。鬓未华则表达了自己的头发还没有变白,意指自己还很年轻。 2. “岂如狂客老天涯”:狂客在这里指的是志趣高远、不拘小节的人,老天涯则表示自己已经远离家乡,漂泊在外。这里的“狂客”和“老天涯”都是对陈廉崖的一种赞赏。 3.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意,然后结合题目要求从内容、手法、语言等方面分析,最后写出自己的评价。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山出云时”句中“出”是动宾结构,“云出”即指山与云相互交融,“雨”是名词作动词用。“化”是使动用法,意谓“使……变化”。句意:山和云相互交融,化为雨水滋润万物。 “帝所旌幢会”句中“帝所”是指帝王所在之处。“旌幢”
注释: 归鸿别鹤夜钟残,徙倚霜庭醉不欢。 颇忆故山寒翠否,天涯相向画中看。 译文: 别离的鸿雁和离别的鹤鸟在夜晚听到钟声,徒然地徘徊在冰冷的霜天庭院中,却醉心于其中。 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青山是否还覆盖着寒霜,现在只能通过画中的景色来遥想它。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首二句写送别之景,点出“归”与“别”的主题。后半首写别后的情思,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注释: 龙性从来不易驯,青天蜀道一归人。 比喻自己如龙,不愿被拘束。青天蜀道,指险峻的蜀道,也暗指朝廷。 拈将海国秋山翠,得似峨眉雪后春。 拈取海国的秋山,如同峨眉山上的雪后春景。海国,泛指海外国家或地区。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以龙自比,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诗人通过描绘蜀道的艰险和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释:石室奎章待访编,指的是王伯韬学博家中的收藏。君家自有旧青毡,指的是你家里的地毯。若为主藏多嗔怪,如果主人收藏这些东西,可能会引起一些不满。昌独何当损捧钱,昌指的是我,独何当损捧钱,就是只有我一个人会损失捧钱的意思。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石室、奎章、地毯等物品,表达了诗人对王伯韬学博家的收藏的赞美和感慨。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
这首诗是一首赠诗,题目为《题画赠杨玄荫大参》。诗人在画上题写这首诗,以表达对杨玄荫的赞赏和敬意。下面是逐句释义: 嘉树森捎一百章:这里的“嘉树”指的是美丽的松树,而“森捎”则形容其众多、密集的样子。整句诗的意思是:画中描绘了一百棵高大挺拔的松树,它们茂密地生长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壮观的景象。 藤阴蒙翳午生凉:这一句描述了松树的阴凉处,给人一种宁静、凉爽的感觉。诗人通过描绘这些细节
注释:我与您在毗山举杯畅饮,欣赏陶渊明的诗篇。千年前柴桑是你的老师。我怎敢说,出山就比住山更好呢? 赏析:这是一首赠别诗。作者通过描绘柴桑隐居的生活,来勉励友人不要出仕做官,而要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全诗以陶渊明为榜样,劝勉朋友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