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凝
一生所遇唯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 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 注释: 这首诗是徐凝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元和时代的感慨和对白居易等人的敬仰之情。 “元白”指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稹和白居易,两人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友谊,被称为“元白体”。 诗人通过“一生所遇唯元白”表达了自己一生中唯一遇到的知己就是元稹和白居易,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 “天下无人重布衣”意味着在当时社会背景下
注释: 奉和鹦鹉:我模仿鹦鹉学说话。 毛羽曾经剪处残:鹦鹉的羽毛曾经被剪断。 学人言语道暄寒:鹦鹉学习人的话语,就像在寒冷的环境中。 任饶长被金笼阖,也免栖飞雨雪难:即使被关进笼子里,也避免了雨雪的困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奉和鹦鹉》。诗的前两句“毛羽曾经剪处残,学人言语道暄寒”,通过描绘鹦鹉的外表特征和学习人类语言的过程,表达了鹦鹉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注释】 将至:即将到达。 妙喜寺:位于今江苏无锡境内,是唐代著名僧人鉴真东渡日本时所建的寺院之一。后成为佛教净土宗的重要寺庙。 远树苍苍:远望树林郁郁青青,苍苍然一片葱茏。 自有车轮与马蹄:自己有车子、马,指代诗人自己。 未曾到此波心地:没有来到此地,即没有到过这水波中,意谓诗人从未涉足于这美妙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将要到达的妙喜寺。诗的前二句描写了妙喜寺周围的环境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浮生不定若蓬飘:描述了人生像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没有固定的方向和归宿,暗示生活的无常和漂泊。 2. 林下真僧偶见招:"真僧"指的是隐居山林的僧人,这里指宿冽上人。"偶见招"表示偶尔被邀请。这句表达了诗人偶然被宿冽上人所吸引或召唤的情景。 3. 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醒来之后才意识到所做一切如同梦境一般虚幻,同时听到外面寒冷的雨水敲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
这是一首七绝,全诗四句。第一句“不能相见见人传”,意思是说无法见面,只能通过人传递消息。第二句“山瞿岸山中岱岸边”中的“山瞿”、“岸”都是名词,指的是地名。第三句“颜貌只如三二十”中的“颜貌”指外貌,“只如三二十”是说年龄只有三十岁左右。最后一句“道年三百亦藏年”中的“道年”也是年龄的意思,但这里说的是已经活到了三百岁,也就是传说中的仙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与玄阳先生相遇的渴望
注释: 白人:指女子。 暖风入烟花漠漠,白人梳洗寻常薄:温暖的春风吹拂着盛开的花,女子正在梳洗,显得十分娇美。 泥郎为插珑璁钗,争教一朵牙云落:年轻的男子们为了插戴精美的珊瑚钗,竞相争夺,结果一朵珊瑚花掉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美丽的女子在春风中梳洗的温馨画面。女子的美丽与春天的景色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的“泥郎”是指年轻男子,他们为了插戴精美的珊瑚钗而争抢
徐凝的《夸红槿》是一首表达对植物生命力和自然美的颂扬之作。 诗句“谁道槿花生感促”直截了当地质疑了人们对槿花生命短暂的偏见,体现了诗人不盲从、勇于挑战传统观念的精神。这一句中,“谁道”与“可怜相计半年红”之间形成反问,增强了诗句的力度与情感深度。同时,“可怜”二字透露出诗人对于槿花美丽却短暂生命的同情与惋惜,而“半年红”则形象地描绘了槿花绚丽多彩的状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分解成句子,理解其意思,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概括。本题中“黄帝旌旗去不回,空馀片石碧崔嵬”的意思是黄帝的旌旗已经远去,只剩下青山巍峨;“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意思是有时风把鼎湖湖面的水浪吹起,形成像雨点一样的云彩飘荡在空中。 【答案】 题缙云山鼎池二首 (清)郑燮 (1) 注释: ①旌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题缙云山鼎池二首》中的第二首。 第一句“天地茫茫成古今”,意思是说,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时间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而空间也变得非常广阔无边,这就是所谓的“古今”。这里的“天地”和“古今”是关键词,分别代表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第二句“仙都凡有几人寻”,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找到真正的“仙都”。这里的“仙都”指的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或状态
诗句原文: 莲子花边回竹岸,鸡头叶上荡兰舟。 谁知道洛北朱门里,便到江南绿水游。 注释解释: - 莲子:一种水果,常见于水中种植。 - 花边:形容荷花边缘的莲蓬形状。 - 竹岸:指的是岸边长着竹子的地方。 - 鸡头:指荷叶上的绿色部分,通常在夏天被采摘食用。 - 荡:泛舟、划船的动作。 - 兰舟:用兰花装饰的小舟。 - 洛北:指洛阳北部地区。 - 朱门:古代豪门大宅的门户,这里借指富贵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