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把握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注释”是诗歌中对有关词句的解释,一般要求解释清楚、准确。“赏析”是对全诗或某些重点句子的理解、欣赏和阐发。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此诗写送别友人。首联写江水浩渺无边,天幕低垂,分不清哪是江面哪是天空,也分不清哪里是行人的所在。颔联写风帆远去,行人在两地相闻,但已不知对方所在。颈联写风帆远去
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 却知夜夜愁相似,尔正啼时我正吟。 注释译文赏析 - 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 - 诗句解释:春天的城池里,一位蜀地的游子听到了熟悉的蜀鸟叫声,引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 译文:在春天的长安城中,一个来自蜀地的人听到了熟悉的鸟鸣,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 - 赏析:诗人通过“蜀客”这一身份标识,表明了其与蜀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注释: 忆江南旧居:忆,怀念;忆江南,泛指对故乡的怀念;旧居,过去的居所或故地。 闲思往事在湖亭:在湖亭,在湖边的小亭子里回忆过去的事情;闲思,闲暇时的思考;湖亭,湖泊边的亭子,这里借代作者的居所或故地。 亭上秋灯照月明:亭上,湖边的小亭子;秋灯,秋天夜晚的灯火;照,照亮;月明,明亮的月光。 宿客尽眠眠不得:宿客,过夜的客人;尽眠,都睡了;眠不得,无法入睡。 半窗残月带潮声:半窗,一半的窗户
【注释】 入:渗透。侵:进入、侵袭。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雨夜听江声,雨气浸楼。“江声”是听觉感受;“入”字用得传神,写出了江声入耳的强烈感觉;“雨气”则是指空气中弥漫着的雨水的气息,“夜侵”写出了雨势大且急,直逼楼头。这两句诗把雨声和江声融为一体,使全诗笼罩在一种朦胧的氛围之中
《闻杜鹃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雍陶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 第一句:碧竿微露月玲珑,谢豹伤心独叫风。 - 翻译:碧绿色的竹竿上隐约透露出明亮的月光,谢豹孤独地发出哀伤的叫声,随风传去。 - 关键词注释: - 碧竿:指绿色的竹子,通常用来比喻或象征某种高洁的品质。 - 微露:微微露出,形容月光的朦胧和神秘。 - 玲珑:形容事物精致而美丽,这里指月光的美丽。
夷陵城 夷陵城,是三国时期吴国被蜀汉所灭后遗留下来的一座城池。这里曾经是楚国英雄辈出的战场,但如今却只剩下破败的城墙和荒芜的景象。这里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一片废墟。 世家曾览楚英雄,国破城荒万事空。 世家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见证了这里的历史变迁。然而,当国家覆亡,城市荒芜时,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片废墟。 唯有邮亭阶下柳
注释:门外的落花预示着春天即将结束,庭院中的飞絮预示着太阳快要升起。客人来访时,主人还未起床,只有黄鹂在枝头上啄着樱桃。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和人物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以“落花”和“飞絮”为线索,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色,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当客人来访时,却发现主人还未起床,这种反差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则通过描写黄鹂在枝头上啄着樱桃的场景
【注释】: 莫惊西上独迟回:不要惊讶,因为独自向西而上的,是孤独的。 衡门:简陋的门户。 赋成身不去:指因作赋而不得入仕。赋,一种文体,以散文为主,夹杂韵语,用以铺叙、描写、抒情或议论。 一名闲事逐秋回:一指赋成后,自己不能得官。“名”指功名、名位。一说指赋诗,“名”指名声、美名。 【赏析】: 此诗首句写应举人孤寂,次句说明原因,三句写赋诗不成的原因,末句点明主题。诗中运用比喻手法
【注释】 春怨:春日里因贫居而感伤的怨恨。檐床:指屋檐下的床,这里指简陋的床铺。榆荚:榆树果实的种子,可食,也可做药材。 【赏析】 这首小诗写一个贫家妇女对春天的感慨。首句“贫居尽日冷风烟”是说,她穷困的生活使整天都笼罩在冷清、寂寞的氛围中。“看雨眠”,写出了她在寒冷的天气里,靠看雨过夜来度过漫长时光的辛酸。次句“寂寞春风花落尽”,写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然而,她却无法欣赏,因为自己的贫穷
【注释】 旧里:故里。无产业:家业没有,指家境贫寒。犹恋有烟霞:犹恋着家乡的山色水光。为客:做客人。归时少:回家的次数少。旅馆僧房却是家:在旅馆、僧人的住处也感到像家一样温馨和舒适。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流寓他乡时所作。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写出自己对故里的眷恋之情以及漂泊在外的凄凉感受,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及社会矛盾。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离开故乡已久,现在又回到故乡,但家中一贫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