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恺
南乡子·微泉阁遣怀呈家叔 倚杖小池边,半采红莲半白莲。 秋风杨柳曲,今年辜负情。 久结静中缘,满地槐花满树蝉。 池塘犹泊旧船,何处曾同望月圆? 注释: 1. 这首《南乡子》是作者在微泉阁遣怀时所写,用以呈献给自己的家叔。 2. 微泉阁:可能是作者居住的地方或者一个有特色的建筑。 3. 遣怀:抒发心中的感慨。 4. 呈:献给、呈现。 5. 家叔:指作者的家叔父
【解析】 题干要求对这首诗逐句释义。这是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也是对考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对诗句进行解释。 “鹦鹉伴人愁。情绪牵人不自由”,这句诗的意思是:鹦鹉陪着我,我的心情很忧愁(这两句写女子因丈夫远行而寂寞无聊、愁闷不已)。“正是落花寒食夜,南楼”一句,是说在这寒食节的夜晚,落花纷纷,春意阑珊
南乡子·微泉阁遣怀,呈家叔 【注释】: 1. 倚杖:拄着手杖。 2. 半采红莲、半白莲:形容采摘荷花的情景。 3. 杨柳曲:指柳枝轻拂水面时发出的悦耳音乐声。 4. 旧管弦:指往日弹奏的乐曲。 5. 陶然:陶然自乐的样子。 6. 坐禅:静坐参禅。 7. 绿竹挂衣凉处歇:在绿竹丛中休息,感到凉爽。 8. 饥寒婚嫁牵:饥饿寒冷以及婚姻之事是人生的大事,不能因这些而受牵累。 【赏析】:
春去也春愁 春天过去,我满怀忧愁。 春天来临带来风雨,使我更添愁绪。 送走了春天,愁绪却如影随形。 原本以为春天会带走我的忧愁,没想到春天反而留下了我的愁绪。 注释: 1. 春去也春愁 - 指春天的离去伴随着我的忧愁。 2. 春来风雨侬愁做 - 春天到来时,带来了风雨,让我的忧愁更加浓重。 3. 送得春归,却是愁来路 - 尽管春天已经离去了,但留下的只是更多的愁绪和困惑。 4. 愁来原是共春来
【解析】 此词为作者下第南归,在出都途中与同辈诸生话别时所作。上片写景抒怀。“俯首”两句写登途所见:抬头望见烟霞缭绕的群山,云气蔽天,道路曲折遥远。这既是写实,也含有寓意,寓指自己仕途不顺,不得志。“藜杖”两句点题,写自己拄着藜杖,挑着药囊,穿行在幽花洞的山道上,日影渐渐西斜,景色清幽。 下片抒情言志。“不得问丹砂”两句,抒发了作者的愤懑之情,暗含对自己不能像道士那样炼丹求仙而深感遗憾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本题是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情达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浏览全诗,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第别诸同年出都 相亿一欣然。何处韶光最可怜。别后依依寒食里,东田。沙岸蒲帆隔野烟。 湓水暮连天。愁见孤城落日边。共说京华旧游地,潸然。明日春风又一年。 注释: 南乡子 · 下第别诸同年出都:南乡子,词牌名。下第,科举考试落榜。诸同年,同科的进士、举人等同年(同年)朋友。下第出都,指科举落榜而离开京都。相亿一欣然,相忆重逢,欣喜欣慰。 何处韶光最可怜。别后依依寒食里,东田。沙岸蒲帆隔野烟。
南乡子·江楼 容易失沉沦。路难悠悠常傍人。不为困穷宁有此,须亲。白水青山空复春。 对酒满壶频。户牖凭高发兴新。正是江南好风景,逢君。更恐归飞隔暮云。 注释: 容易失沉沦:容易失去志向和理想。沉沦:丧失志向。 路难悠悠常傍人:路途艰难,常常有人陪伴着。 不为困穷宁有此:不是为了贫困和困境才来到这里的。 须亲:一定要亲近。 白水青山空复春:白色的水流和青色的山峦,春天时景色依然美丽。 对酒满壶频
南乡子·下第别诸同年出都 长望涕沾巾,深院无人独倚门。惆怅春归留不得,黄昏。静夜名香手自焚。 邀我对芳樽。蝉翅低从两鬓分。唯有风光与踪迹,销魂。图遗萧郎问泪痕。 【注释】: 1、南乡子:词牌名。 2、下第:落榜。 3、别:离别。 4、出都:离开京城。 5、长望:长时间凝望。 6、涕沾巾:眼泪沾湿了衣巾。 7、深院:大宅院。 8、惆怅:忧愁,苦闷。 9、留不得:留不下来。 10、黄昏:傍晚
飒飒鬓毛苍。北望伤神坐北窗。厚禄故人书断绝,凄凉。日满楼前江雾黄。 恩岂布衣忘。青史无劳数赵张。虚阁卷帘图画里,潇湘。指点银瓶索酒尝。 译文: 北风吹乱了鬓发,我坐在窗前北望,心中充满了哀伤。我的故人已经书信断绝,我感到无比凄凉。窗外的江面上弥漫着一层淡淡的雾气,显得格外的阴沉。 我怎能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厚禄的人?他们的名字已经被载入青史,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但是,我并不需要去列举他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