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深
【注释】 蚬子:螺。师螺:即蜗牛。螺街:卖螺的集市。食:吃。 小人:指小民或平民百姓。咀嚼:细嚼慢咽。台盘:盘子。 近来:最近。豪:富有,尊贵。贵:高贵、显贵。尊荣:尊贵荣耀。 嗜好:喜好。成风:成为风气。 一般:普遍。 【赏析】 此诗以“戒杀”为题,告诫世人要戒除杀生恶习,提倡素食。诗人在《诫杀偈》中说:“肉食者鄙,虽欲勿离;声色臭味,须索由己。”“食之味,性也;肉之味,天也;人能去其天性
数间茅屋不堪忧,底事来为粥饭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几间简陋的茅屋让人难以忍受,为什么还要成为贫困人家的供餐之地呢? 赖有劫初铃子在,随贫随富自风流。这里的“铃子”是指僧人的法号,也指代了佛性。这句诗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能保持一颗自由自在的心态。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生活图景,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理解
【注释】 奈:无可奈何,无法。薄缘:微薄的缘分。自多惭:自己感到惭愧。晨猿:指早晨鸣叫的山中猿猴。夜鹤:指夜晚鸣叫的山林中的鹤。特地:特意地,故意地。人闹篮:人们争着要的东西。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的感慨。诗中“薄缘终是自多惭”一句表明诗人认为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空,而世人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呢!但人们还是争来争去,不肯罢休,所以诗人发出了感慨:“特地伸头人闹篮
注释: 年年这个时候是重阳,篱笆上的菊花好像闻到了去岁的气息。 不要嘲笑这枝条太干枯了,从今以后我们要好好商量。 赏析: 这首七绝以写重阳节的景物为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与执着。全诗意境高远,语言清新,寓意深远,是一首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诗句释义及译文: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 注释:“般若”在佛教中指的是智慧。这句话表明了智慧的本质是无知的,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所有已知的事物,而是在于能够洞察到那些我们尚未了解或未被认识到的知识。 - 译文:般若的智慧(智慧的本质)是不知晓一切,却能洞悉一切未知的知识。 “般若无见,无所不见。” - 注释:“无见”意味着没有可见之物。这表明真正的智慧超越了视觉和物质世界的限制
尘埋古镜久偷安,匿耀潜辉度岁寒。 今日光明藏不得,虚堂高挂任君看。 注释:尘封的古镜长时间被隐藏起来,它的光芒在岁月中悄悄消逝。如今无法再隐藏光芒,只能让它在空旷的房间里高高挂着,让所有人观看。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主题:时光流逝,美好事物终将消逝。诗人用“尘埋古镜”和“匿耀潜辉”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人物在时间的侵蚀下逐渐失去光彩,变得暗淡无光。而诗的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接受现实的态度
【注释】 升堂:指进入佛殿。颂古:赞美古人。五十二首,是一首《升堂颂古》的序言中所说,即有五十二首诗篇。 其十:此为第10篇。 昔时说:从前人们曾说过(或认为)。千般:多种多样。等闲:随便。拈转:拾起、捡起。虚空:佛教用语,意指一切皆空无所有。受用:好处。 【赏析】 这首诗是《升堂颂古》中的一篇,作者以禅家语出之,颇有意味。 “昔时说有千般”,意思是说以前的人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的说法
【注释】利刀活斫:比喻用严厉的手段。当腰断:犹言一刀砍断。前脚犹能跳踯行,意谓尽管自己已受到惩处,但仍然想逃跑。异时果报不多争,意谓以后的事情,自己不必多管了。 【赏析】此为《大悲咒》的“诫杀偈”。这是告诫人们不要杀害众生的十首偈中的一首。诗中以利刀砍断腰身为例,说明虽然自己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还想要逃跑。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对他人进行伤害和杀戮。这首诗表达了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诸禅人散灰 其二 俗寿五十有三,出家一十八夏。 平生行脚游方,多在盐城兴化。 最好不曾参禅,免见钻龟打瓦。 今朝子细看来,也好一场诘霸。 才公才公莫要怕,焦山布施你,一转古人话。 注释: 1. 俗寿五十有三,出家一十八夏。 - “俗寿五十有三”表示普通人活到53岁。 - “出家一十八夏”表示出家修行18年。 2. 平生行脚游方,多在盐城兴化。 - “行脚游方”是佛教中的修行方式,指四处游历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 其四十道源不远,性海非遥。 但向己求,莫从他觅。 觅亦不得,得亦不真。 修是他心,不如自性。 自性清净,即是法身。 注释: -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 其四十:这是《升堂颂古五十二首》的第40首诗。 -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道的源头并不遥远,本性的海洋也不遥远。 - 但向己求,莫从他觅:只要向自己寻求,不要向他人寻找。 - 觅亦不得,得亦不真:寻找也得不到,得到也不是真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