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深
诸禅人散灰 其二 俗寿五十有三,出家一十八夏。 平生行脚游方,多在盐城兴化。 最好不曾参禅,免见钻龟打瓦。 今朝子细看来,也好一场诘霸。 才公才公莫要怕,焦山布施你,一转古人话。 注释: 1. 俗寿五十有三,出家一十八夏。 - “俗寿五十有三”表示普通人活到53岁。 - “出家一十八夏”表示出家修行18年。 2. 平生行脚游方,多在盐城兴化。 - “行脚游方”是佛教中的修行方式,指四处游历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诸禅人散灰 其三 迢迢万里别西川,要学诸方五味禅。 昨日焦山山下死,剑门关上月重圆。 既是焦山山下死,因何却向剑门关上月重圆。 究竟光明终一体,任他寒影落千江。 译文: 诸禅人散灰 其三 遥远的距离万里之遥,离别了西蜀之地,想要学习各种地方的五味禅法。 昨日我在焦山山下死去,今夜剑门关上的月亮又圆了。
【注释】 ①诸禅人散灰:唐代禅宗盛行,僧人以焚香扫地为修行方式,称为“散灰”。 ②其六:是第一首诗的第六句。 ③宣州隆上人:唐代宣州(今安徽宣城)人。 ④丛林游历遍:指他在各地参访过许多寺庙。 ⑤一入焦山门:焦山,在今天的江苏镇江市。唐宋时期,这里多佛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⑥便下延寿院:延寿院,即延庆寺,也作延寿院,故址在今天的江苏常州,是著名的佛寺。 ⑦终朝何辘辘:终日不停地敲着钟,声音很响
【注释】: 1. 达磨:指禅宗六祖惠能(636—713),唐末僧人,南宗禅的创立者。西来:从西域而来。单传:一脉相传。心印:即心印法门,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方法。 2. 不立文字:禅宗认为语言文字是假相,不是真实境界的体现。 3. 直指人心:禅宗强调“见性成佛”,直接指向人的内心,以心传心,不通过语言文字。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禅宗不通过文字和言语而直指人心的修行方法
【注释】 升堂:指佛家所说的“悟”,是悟道的意思。颂古:指佛家所说的“见”,是指对佛理的观察与领悟。五十二首:指佛家所说的“经”,即《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无相、染净皆空: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的烦恼和业障都是由于有相貌的存在,而真正的佛性却是没有相貌的,所以称为“无相”。染净皆空: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的业力和烦恼都是由于有染污的存在,而真正的佛性却是没有染污的,所以称为“染净皆空”。妙体湛然
【注释】: 1. 升堂颂古五十二首:这是唐代僧人贯休的作品,共五十二首,每句七个字,共四百八十八个字。 2. 其三十八:这是第三十八首。 3. 云笼大野:云彩遮蔽了广阔的田野。 4. 迦叶攒眉:迦叶是佛祖的弟子,此处借指佛祖。攒眉,皱眉头,这里表示对佛法的忧虑和担忧。 5. 雨洒长天:雨水洒落在空中。 6. 空生下泪:因为佛祖忧虑和担忧而流泪。 【赏析】:
魏先生下火 呜呼,魏大和,人性纯厚。 虽居陋巷中,箪瓢甘自守。 聚学训童蒙,束脩粗糊口。 岁晚好吾宗,悟世非长久。 临行嘱妻子,叮咛诫诸后。 不学老庄周,说葬成虚谬。 不学襄阳翁,与女争先后。 先生之意不如斯,欲效禅家破诸有。 四众云臻,柴薪已就。 虽然父子至亲,到此如何可救。 不须救,生前已付山僧手。 一枝红焰赠君行,看取神龟火里走。 译文: 魏先生在晚年时,他的儿子为他准备了一些食物
诗句解析: 1. "一群六个贼,生生欺杀人。" - 注释: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社会现象的批评,暗示着一群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诚实的角色,通过欺诈和欺骗行为来伤害他人。 2. "我今识汝也,不共你相亲。" - 注释:这里表达的是诗人或观察者对这群人的识别。“我今”表明了诗人现在能够辨识出这些人的行为特征,“不与你们同流合污”,意味着诗人拒绝与这群人交往或者参与他们的行为,保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
这首诗出自宋代的诗人释慧远,以下是诗句和译文: 1. 因胜澄禅师下火 - 注释:因胜澄禅师在火上烧。 2. 这老子,斗时枯槁,不近人情。 - 注释:这老头,争斗起来像枯萎的老树,不近人情。 3. 四海独孤标,一身无伴侣。 - 注释:四海漂泊,孤独地立在那里,没有伙伴。 4. 虽则两提祖印,实无一法与人。 - 注释:虽然双手提起祖师的印章,实际上却没有一个方法可以教给别人。 5. 闺门端坐冷啾啾
登云从禅师掩土 莫问青囊与紫囊,个中风水十分强。 青龙东去云头转,白虎西来山脚长。 江月松风皆旧物,绿苔芳草尽吾乡。 琉璃殿上无知识,木马泥牛暗断肠。 不问湘南潭北,休论坎短离长。 注释:登上云从禅师的墓地,掩埋了这里的一切。不要询问青色的袋子和紫色的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这里的风景非常优美,风水也非常强大。东方的青龙已经消失,云层在天空中旋转,西方的白虎已经出现,山脚下草木繁茂